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2-06-28 04:15:20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现状研究

〔摘要〕以《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留守初中生275名,探讨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现状,结果表明:男生的社会适应要差于女生;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显著高于没有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和父母亲关系越融洽,其社会适应相对越好;不同成绩水平的留守初中生在社会适应上差异显著;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有较多伙伴帮助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较强;邻里关系好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相对较好;参加课外活动频率越高,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状况越好。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11-03

留守初中生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未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初中生。社会适应主要是指社会适应行为或能力[1]。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内在心理模式和外在行为模式;社会适应心理结构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2]。社会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四个层次;适应方式有学习、应对和防御[3]。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风向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因素(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等)、个体因素(学业成就等)以及校园环境因素(师生关系等)等[4]。留守初中生的留守可视为情感剥夺[5],其所得到的父母关心和照顾比普通儿童要少得多,而这种亲子分离势必给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6],进而也会影响其社会适应状况。因此,留守初中生的社会适应状况需要受到高度关注。

一、研究方法

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南省邵阳市某初级中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10份,剔除非留守初中生问卷后,得到留守初中生的问卷275份。其中男生159名,女生116名;初一学生89名,初二学生114名,初三学生72名。

2. 研究工具

自编《留守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成绩、与父母关系、伙伴帮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及邻里关系等。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该量表由陈建文、黄希庭编制[7],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4个分量表,共70个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均在0.60以上,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都较好。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668、0.813、0.786和0.793。

3.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留守初中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属于中等水平,女生的社会适应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两方面得分极其显著高于男生(p

2. 是否担任班干部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由表2可知,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在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等方面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班干部的。

3.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留守初中生对自己在班上成绩的评定情况,他们的成绩水平可分为好(n=64)、中(n=94)和差(n=117)三种。成绩水平不同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13.747,p

4. 伙伴帮助情况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由表3可知,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在得到伙伴帮助情况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社会适应的四个方面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更多伙伴帮助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相对最好,伙伴帮助一般的则其社会适应居中,伙伴帮助很少的社会适应相对较差。

5. 参加课外活动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可分为三种:经常参加(n=29)、偶尔参加(n=166)和从不参加(n=80)。参加课外活动频率不同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差异极其显著(F=9.618,p

6. 与父母关系情况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留守初中生与父亲的关系可分为三种:非常融洽(n=97)、比较融洽(n=118)和关系一般(n=45);与母亲的关系也可分为非常融洽(n=126)、比较融洽(n=101)和关系一般(n=33)。对这三种情况的社会适应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与父亲关系不同的留守初中生,其社会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8.548,p

7. 不同邻里关系的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差异情况

留守初中生的邻里关系情况可分为四种:从不关心(n=8)、稍微关心(n=56)、有些关心(n=109)和多数关心(n=102)。不同邻里关系的留守初中生在社会适应上的差异非常显著(F=4.020,p

三、讨论和建议

1.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差于女生的原因分析

留守初中男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要差于女生,这可能与传统观念有所出入。传统观念认为男生接受的大多是果敢、刚强的教育,应该更加勇敢刚强,而女生则应更体贴温柔。而这种传统理念灌输的不一致可能恰好是导致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差于女生的原因。男生性格的果敢刚强可能造成他们在内心和人际交往中的好强;反之,女生性格的体贴温柔成分反而更能让她们得到相应的好评,这可能造成了男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差于女生的现象。

2.担任班干部对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的原因分析

留守初中生一般是自己或者由看护人照料学习和生活,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自理能力和自制力一般更强一些,且担任班干部更能锻炼他们的说话和处事能力,同时,担任班干部的留守初中生,可能难免会遭到嫉妒和埋怨,因而担任班干部更能锻炼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这就促使他们有更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和处理困境和挫折,因此,他们在人际适应上会表现得好一些。

3.学习成绩影响社会适应状况的原因分析

成绩差异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留守初中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较多,尤其是寄宿的初中生,学习占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且教师和学生自己对成绩比较在意,一般来讲,成绩好的学生会更容易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喜欢,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得到同伴的青睐;尤其是对于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初中生来说,如果自己成绩好,父母会经常给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这样他们的心理能量可能会相对较强,在应对压力时得到的帮助也会多一些,这也就造成了成绩较好的留守初中生在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和心理弹性方面相对较强的现象。

4.同伴关心对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的原因分析

留守初中生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有比较多的伙伴帮助时其社会适应会较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留守初中生平时得到父母的照料较少,因此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留守初中生如果有比较多的伙伴支持,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倾诉和求助的对象,伙伴的帮助会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添彩,容易在他们心里积淀积极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越来越强大的心理能量,在人际交往中也较易融入同伴的情绪,替伙伴们着想,更巩固和加深了他们的关系,因此在遇到逆境时他们的心理也相对能够收放自如。

5.参加课外活动对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的原因分析

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活动越多,其社会适应状况就越好。因为参加课外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自主性和责任感。与留守初中生最亲近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不被看重,有孤独感和自卑感,而多参加课外活动恰好能改善这一状况。因此留守初中生不必太拘泥和自卑,应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发掘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体验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增强自己的正能量,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同伴关系带来积极效应,这种积极效应能够使留守初中生主动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6.与父母的关系状况对社会适应影响的原因分析

与父母亲关系不同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产生影响的原因是留守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可能是由父母一方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亲戚照顾,如果他们和父母关系融洽,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愉悦和忧伤,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能较好地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处于优势。

7.邻里关系对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的原因分析

对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的留守初中生来说,邻里长辈对他们的照顾会相对多一些,“远亲不如近邻”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如饮食、居住等有了邻里的照顾,生活有条不紊,邻里长辈也能在生活细节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让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条理性。邻里长辈的照顾为他们减轻了不少生活苦恼,遇到问题时留守初中生也能主动与邻居长辈商量,少走了不少弯路,再遇到类似的苦恼也能够独立解决。因此,留守初中生的邻里关系越融洽,其社会适应状况也就越好。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留守初中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学校、家长应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平时家长们应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发掘并欣赏他们在意志品质、个性等方面的优点,减少孩子的自卑感和挫折感。只有对学生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彦平,金瑜.社会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5):1171-1173.

[2]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和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2(4):90-94.

[3]陈建文.论社会适应[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1):11-15.

[4]刘明兰,陈旭.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0):65-68.

[5]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456-458.

[7]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2-4.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 下一篇:不要剥夺属于孩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