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贷款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

时间:2022-06-28 12:52:31

关系型贷款模式及在我国的应用

【摘 要】 关系贷款缓解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发挥银行生产信息的规模效应,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可行性,并且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研究了我国现有的关系型贷款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关系型贷款; 融资; 中小企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迅速升级,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得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4 000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加快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型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的缺失,再加上缺乏中长期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融资难”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生成速率。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非法的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等途径融资。因此,中小企业亟需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诸如融资、咨询、结算类金融服务,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就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竞争呈现出日益激烈的态势,包括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是典当抵押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都想在金融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大型企业更加偏向于在成本较小和操作更为灵活的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因此“脱媒”现象逐步加剧。这些都大大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使得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与客户,关系型贷款模式应运而生。

二、关系型贷款的优势

Berger & Udell(1995)曾把银行贷款按技术区分为四类,分别为: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前三类贷款技术为交易型贷款,主要是基于银行系统化、规模化占有的,诸如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做出贷款决策;而关系型贷款则是基于银行与企业长期接触获得的,诸如企业主人品等“软信息”决定是否对企业放贷。在关系型贷款模式中,银行对中小企业“软信息”的收集有助于弥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和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缺陷,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信息的不可得性,最大限度发挥银行生产信息的规模效应。

但是,并不是任何规模的银行在提供关系型贷款方面都具有优势,“小银行优势”理论便认为正是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诸如组织结构少(Berger & Udell,1998)、信息传递链短(Hauswald & Marquez,2000)以及基层信贷经理的成本低(Berger,2002)等天生优势,使得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软信息”的收集和获取上相对成本较低。因此,中小金融机构更适合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和密切的关系,在提供关系型贷款上拥有比较优势。

三、关系型贷款在我国应用

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发展期,资本市场还不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金融机构又无法完整地获取企业信息,这使得关系型贷款模式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可行性

1.传统的“关系社会”特征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在日常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亲属、朋友和同事为联结点的庞大关系网络。然而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信用缺失现象日益凸现,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使得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而传统的社会关系网有效弥补了信用的缺失,是银企之间发展关系型贷款的社会基础。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经济技术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且以此形成强劲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够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吸引技术人才,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构成了交错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促使关系型贷款能够有效地发展。

3.非正规金融的出现

非正规金融泛指那些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经过政府批准并且被监管的金融行为,主要是指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等模式。非正规金融正是基于借贷双方在长期沟通交流中建立的稳定关系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解决民间企业贷款“短、频、快”的难题。因此,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为关系型贷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良好的制度背景。

(二)美国与日本经验的借鉴

1.美国的关系型贷款

美国的社区银行制度是关系型贷款的一种典型形式,它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社区银行作为小型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当地的中小企业,将当地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由于运作都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因此手续简化,速度较快,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2.日本的关系型贷款

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是关系型贷款的另外一种典型形式。主办银行通过与企业相互交叉持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银行可以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层水平,从而客观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同时,企业也持有银行的股份,能够确保企业的资金来源,并在不利的环境下寻求银行有效和及时的援助。

(三)我国现有关系型贷款模式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共识,而关系型贷款模式作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了众多银行的选择。在此基础上,银行推出了诸如信贷工厂、小贷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关系型贷款模式。但是,似乎这三类主要代表均不完全满足Berger & Udell(2001)、Boot(2000)等人提出的关系型贷款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关系银行获得私人信息,而不是唾手可得的公众信息;(2)信息通过与借款人长期的、多样的交往来收集;(3)获得信息后保密,使其仍然是私有的。

“信贷工厂”将中小企业信贷操作的前、中、后台业务分离,变“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采用了标准化操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中小企业长期信息的收集;“小贷中心”采用了“老相识+新技术”的方式,“老相识”是指基层市场营销人员来自当地,由于对当地市场和企业很了解,可以为银行信贷做出有效的决策,“新技术”是指通过流程化的设计和风险管控,实现减少贷款损失率的目标。可见,小贷中心是一种混合模式,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依赖于银企之间关系的特点;“电子商务平台”则是银行根据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中小企业的历史信用信息做出贷款决策,不满足“关系型银行获得私人信息,而不是唾手可得的公众信息”这一条件。因此,我国关系型贷款模式应当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和日本主办银行模式的优点,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型贷款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差、信用观念不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会在短期有彻底的改变;二是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应当如何发展,大型金融机构在面对“小银行优势”的竞争下应当何去何从;三是我国在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仍然实行利率管制,加之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保证良好的金融秩序。

借鉴国外关系型贷款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的关系型贷款模式,需要通过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结合制度创新,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没有用于抵押的资产,风险较高。同时,自身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和经营记录,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小企业首先要完善内部管理,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提高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其次,还应当以“诚实守信、互惠互利”为原则与银行合作,摒弃之前由于信用观念低在银行的不良记录,与银行建立起长期和稳定的关系,便利之后贷款的实现,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资本,意识到信用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信用缺失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

(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银行市场绝对的优势份额,自身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从基层信贷员到决策层的纵向链条太长,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因此短期来看,大银行并不适合关系型贷款。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它们熟悉当地经济、机构设置相对简单、传递并处理“软信息”成本低等优点,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企业。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1)扶持现有的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2)规范和监督非正规金融,对非法的地下钱庄进行取缔和严惩,在控制一定风险的前提下,作为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3)对中小金融机构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出于对存款人储蓄的保障,应该将中小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制度保障范围。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在关系型贷款的实施过程中,利率水平的确定不仅依赖于资金的供求关系,还与银企之间信息沟通状况等非市场因素有关。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使得银行将中小企业“软信息”纳入利率定价体系,激励中小企业将自身的“软信息”主动传递给银行,从而增加利率调节功能的灵活性,为关系型贷款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强制性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不诚信的企业难以进行法律上的制裁。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监管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同时,鉴于关系型贷款主要依赖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软信息”,而“软信息”又难于监控,这就要求政府能够采用有效的监管手段对中小银行、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贷款进行合理的监管,从而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A.N.Berger and G.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M].1995:351-382.

[2] Arnoud W.A. Boot. Relationship Banking: What Do We Know?[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0,9(1).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4]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5] 殷孟波,翁舟杰.关系型贷款和小银行优势论述评[J].财贸经济,2007(6).

[6] 柯琳,甘露.关系型借贷: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路[J].财会研究,2009(6).

[7] 郭建强,王冬梅.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选择行为研究[J].经济问题,2011(10).

上一篇:基于CAPM的资本成本估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及应用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