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证明范文

时间:2023-03-04 17:37:09

关系证明

关系证明范文第1篇

自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批“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证明乱象之后,媒体对各类“奇葩证明”的报道持续发酵,百姓对办事过程中所要求提供的证明也十分关注,各个部门也在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之下,力图终结“证明乱象”,消除各种“奇葩证明”,为百姓减负,这确实是件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证明都不该开,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证明是有必要的,像本案中要求开具的监护关系证明就并非“奇葩证明”,笔者将从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以及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等角度对监护人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超出其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需由其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有三种情况:(1)法定监护,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2)协商监护,在未成年人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有监护能力的(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3)指定监护,对协商监护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监护不服的通过诉讼,由法院裁决。

二、监护人身份证明材料

《房屋登记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监护人代为申请未成年人房屋登记的,应当提交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但并无法律法规对该类证明材料进行明确列举,“证明监护人身份的材料”除父母的身份证明外,还需有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证明,根据《民法通则》《公证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户口簿、法院文书、公证文书等可作为监护关系的证明。

但是,像本案中未成年人与父母的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出生证明能否作为监护关系证明呢?“出生医学证明”被普遍简称为“出生证明”,其出具依据是《母婴保健法》,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印制、颁发,系一种医学证明,它证明了新生儿的出生状态、血亲关系,同时是新生儿日后申报国籍、取得户籍也即“上户口”的最重要的法定医学证明、“有效证件”之一。有人认为,出生证明能证明血亲关系,即能证明未成年人与父母的亲属关系,而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出生证明能证明监护关系。其实不然,虽然父母是未成年人当然的法定监护人,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八条、《民通意见》第二十一条、《婚姻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监护人资格在法定条件下还存在被撤销或新法律关系导致监护关系消除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时的监护人情况未必会与出生时一致,所以,用出生证明以及类似的“DNA”证明等医学证明来代替法律关系的证明并不合适。

对于这种未成年人与父母户籍关系不在一起的情形,以前房屋登记机构要求其提供派出所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来证明监护关系。但是,日前公安部公布了18种不再开具的证明,其中包括亲属关系证明,那么,今后这种情形只能通过法院文书和公证文书来证明监护关系。

三、几种特殊情形的监护证明问题

1.对于有继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母是否可继子女申请房屋登记,取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抚养教育”这一客观事实。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应由其亲生父母双方代为申请登记;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则产生与亲生父母子女关系一样的权利和义务,继父母获得了对继子女的法定监护权,继父母有权代为申请登记。

但是,我国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如何认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存在“抚养教育关系”等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对登记机构而言,亦无能力更无权力对此作出判断。而且,涉及到继父母、亲生父母及未成年人,关系复杂,易引发矛盾,所以,对于继父母代未成年人申请登记的,登记机构应慎重对待。(1)可依据能证明双方存在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代为申请;(2)户口在一个户口本上的继父母与继子女,还应让其提供能证明双方存在“抚养教育关系”从而产生监护关系的公证书为宜;(3)很多情况下亲生父母与继父母共同拥有监护权,因此,处分未成年人房产时,代为申请的主体应为未成年人的全体监护人更为稳妥。如一方监护人不予配合,另一方可向法院,请求判决其履行监护义务,登记机关依据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等办理登记。另外,一方监护人可依据法院撤销另一方监护权的生效判决,单独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

2.对于有养父母的未成年人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义务,因收养关系而消除。据此,养父母获得了对养子女的法定监护资格,成为其第一顺位的法定监护人,养父母可代未成年人办理房屋登记,应要求其出具能证明其收养关系的户口簿或收养关系公证书,或能证明监护关系的法院文书。

3.对于非婚生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如有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对未成年人与其父母双方亲权都进行了确认的,其父母提交该公证书或生效法院文书(单独的DNA检测报告不宜作为监护人证明)作为监护人身份证明代未成年人申请房屋登记,登记机构可予以办理。父母中只有一方亲权确认的,由已确认的生父或生母单独行使监护权,该类单独行使监护权的父或母代为房屋登记申请的,父或母应向房屋登记机构提交相关的单亲监护证明材料。

4.对于亲属协商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可以协商的形式确定监护权,对于这种协商监护的情形,应要求其提供对该协商监护进行公证的公证书。

5.对于相关组织指定监护的未成年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三款之规定,未成年人父或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可在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在这种指定监护的情况下,登记机构确认这些组织开具的监护证明难度较大,应要求其提供对该指定监护事项进行公证的公证书为宜。

关系证明范文第2篇

我单位 同志,身份证号码 ,个人电脑号 ,因 原因于 年 月 日与我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合同。

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提示;1、用人单位必须如实填写好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如:合同期满、自动离职、旷工除名、破产遣散等。开除、除名、辞退、提前解约的主要原因一定要写清楚。

2、失业人员从失业之日起六十日内,持身份证、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就业失业手册(临时合同工带上用工审批表)或流动人员就业证(农民合同工带上本人银行存折复印件),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的有关手续。

兹有______同志与我单位签订_____号劳动合同,自____ 年____ 月 ____ 日至____ 年____ 月____ 日在我单位从事_________工作,现因_____________解除(终止)劳动关系。

特此证明

本人签名: 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范文二

兹有______同志与我单位签订_____号劳动合同,自____ 年____ 月 ____ 日至____ 年____ 月____ 日在我单位从事_________工作,现因_____________解除(终止)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特此证明

本人签名: 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有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其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

这个就是新公司要你出具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作用,怕你没有跟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没有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新公司也决定录用你的话,你应该放心了,因为与原单位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只是为了证明你与原用人单位不再具有劳动关系,没有其他的作用,仅此而已。

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模板三

_________同志是我公司___________部门职工,于_______年___月___日到职,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经公司研究决定,从______年___月___日于以__________________终止劳动关系。

人力资源部

年 月 日

关系证明范文第3篇

晚上回来的时候,我才从他妈妈嘴里知道,儿子本来是六时五十分要去学校的,因为豆浆机加工未完成,他特意等了十分钟才走。儿子叙述这段情节的时候,语气平静如常,可是,我内心里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元素在涌动,真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近这种特别温暖的感觉。我又一次明白,世界上最动人心魄的爱,其实不在华丽的词藻里,也不在夸张的表达中。

养儿更知父母恩。今年春节前,我们捎信给老母亲,希望她能来省城过年。老父亲生前几次念叨过要到南京来看我们的,可是最后一直没有成行,所以我们决定要趁老母亲能走能动,请她过来全家春节团圆。母亲左右为难,她不希望我们春运高峰的时候挤车回去,况且我还要加班;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来城里,一是路上来回吃不消,毕竟已是快八十岁的人了,二是来了也不适应,因为我们住在二十多层的公寓楼上,上楼下楼都是电梯,很不习惯。不过,母亲最后还是在春节前两天赶过来了。她说:“这辈子就来这一回了。”不说也罢,这话一出口,我眼睛便有些酸酸的,想到生命的脆弱,还有人生的悲壮。

一直以为,亲子之爱是永远不会对称、同步的。不过,做父母的有几个需要儿女等量的爱呢?他们只要够吃够住够穿就行了,真的不需要儿女为家里做多大贡献,也不需要给多少钱,买多少营养品,逢年过节、天气变化的时候捎一句问候、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就够了。每次回去,妈妈总是要唠叨一句:“记得经常打个电话回来,看不到你的人,听听你的声音,也好像舒服些。”一开始,我还有些嫌麻烦,不过,儿子两次假期出游,每次发回来几个字的短信,我们都要反复查看、琢磨大半天,在亲身体味过这种酸酸甜甜的感觉之后,我终于悟出妈妈的良苦用心。老家正在推行殡葬改革,人死之后,一律火化,而且骨灰要统一集中存放到镇里的劳动人民纪念堂。老一辈的人现在大都已经能够接受火化的方式,但他们不愿意死了之后还要被统一安排到一个遥远且逼仄的地方,希望百年之后能融入到自己熟悉的那片泥土之中。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妈妈,当然希望将来能葬在自家的田地里。有人给她出主意说,把户口迁到我们这边,将来归天之后骨灰就不必集中存放到镇里了。我赶紧跑到这边的公安局户政中心咨询,户籍警的答复是,父母投靠入户要办七道手续,还得准备十多份材料。其中一份是,母子关系证明(兹有××市××镇××村××组××,女,身份证号码:××……×,与×××,男,身份证号码:××……×,系母子关系,特此证明),要求原派出所出具,并加盖户口专用章。

这张母子关系证明,让我的心情有一些淡淡的失落。原来,在国家机关那里,我和我母亲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公安机关证明的,那么,将来儿子出去工作,户口从我们的户口簿上迁出之后,我们要投靠他,是不是也要派出所证明、盖章?人世间那种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那种牵肠挂肚的亲子之情,在素不相识的旁观者或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者看来,其实只是亲子关系证明上的那几个字、号码和图章,就这么冰冷、苍白而简单!就这么简单吗?说简单确实简单,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时根本用不着什么文字,一个眼神、一声问候足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真爱”;说不简单又不简单,亲子之间那最真诚、最纯粹、最无私的爱,几个字符能够承载吗?相反,那份爱如果不存在,公安机关的亲子证明、科学机构的亲子鉴定,即便千真万确,还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爱就一个字,很简单,但它又很复杂很奇妙很执著。

【原载2008年5月8日《大公报・大公园》本刊有

删节】

关系证明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欺诈;因果关系;推定信赖;举证责任倒置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063-05

因果关系既是事实的认定,也是法律价值的衡量。在刑法理论中,因果关系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侵权法领域,为了防止侵权人承担过于严厉的责任,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要求行为人对某一危害社会的结果负责,则要求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在证券市场,客观现象之间的错综复杂性更加决定了证券欺诈因果关系理论的复杂性。1998年,上海浦东法院受理一起“红光虚假陈述索赔案”,该案被报刊披露后,在证券市场引起强烈反响。但令人遗憾的是,法院以人的股票纠纷案件不属法院受理范围,且人的损失与被告的违规行为之间无必然因果关系为由,裁定驳回原告的。此裁定结果公布后,理论与实务界一片哗然,至此,如何剖析证券欺诈行为与其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成为中国处理证券欺诈案件的焦点课题。

一、美国证券欺诈的因果关系及证明责任

美国的因果关系理论就总体而言,是双层次原因,即把原因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事实原因”,第二层是“法定原因”。根据英美普通法理论,当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错综复杂情况时,即以行为有无过错及过错程度为根据从多种原因中找出“责任原因”,这就是“法律所关注的原因”,即法定原因。所谓法定原因,就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因才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美国刑法中的法定原因理论和民事侵权法关于责任条件的理论一脉相承。美国法院在处理证券欺诈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时,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必须证明投资者的投资决定是因为信赖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即存在“交易的因果关系”;在第二个阶段,必须证明投资者的损失是因为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不当交易造成的,即“损失的因果关系”。在判断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原告是否存在“信赖”。判定信赖存在的标准有两个,(1)原告相信被告的陈述。就是说,原告在交易前不知道被告的陈述有虚假成份,即不知真相。(2)原告基于这种相信而决定进行交易。即知悉该虚假陈述足以改变投资决定。

(一)美国因果关系理论的演变

在证券欺诈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美国经历了一个由严到宽再到平衡考虑的过程。

美国SEC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颁布的10b-5规则是最著名的反欺诈条款。早期,美国法院认为,原告根据该规则提讼,原告除了必须证明(1)被告具有主观恶意;(2)信息具有重要性;(3)原告信赖之外,还必须证明被告的不当行为与原告所受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后来,法院逐渐认识到,由于证券市场面对面的交易形态不复存在,要将种种复杂的交易行为抽丝剥茧,找出它与危害后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无异于蜀道之难。随着证券市场日益复杂化,对直接信赖予以举证已不可能,如果要严格依此标准,那么受到证券欺诈行为损害的“非私人”的交易所内交易的原告将失去补偿的机会,这会违背证券立法保护投资者的目的。所以,法院认为应着手使普通法适用于证券市场。

在List v.Fashion Park Inc.案中,美国第二巡回法院以消极形式重述了信赖的判断标准。法院认为,判断信赖存在的标准是“如果被告向原告告知了关键信息,原告就会采取与其实际行动不同的行为。”因为被告没有披露,因此原告遭受了法律上可诉讼的侵害。

在1971年的Superintendent of Ins.v.Banker Life & Casualty Co.案中,法院指出,原告不需要证明他们与被告之间存在直接的交易关系,因为发行人在发行后所做出的虚假陈述,可能会被那些没有直接交易关系的投资者所信赖。

在1972年的Affiated Ute Citizens v.Unite States案中,法院放宽因果关系的诉讼要件,完全免除了积极证明的要求,认为原告只须证明“客观的信赖”,即只须证明被告没有披露的信息具有重要性就可以了,不必证明自己与被告行为之间的信赖,主观的信赖被直接推定存在。法院以未公开信息是否重要作为因果关系成立的基础,认为公开重要信息是被告的义务,隐瞒重要信息本身即满足了因果关系的要求。

1981年美国第二巡回法院对Walson techTelecommunications Inc.案所作判决提出了“同时交易说”。1988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修订后的第20节A(a)规定:“与违法买卖行为同时买人同类股票(违法行为是卖出股票)或卖出同类股票(违法行为是买人股票)的人,可以在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讼,要求拥有重要的、非公开信息,违反本法及其规则、条例的规定的任何人,承担赔偿责任。”在1988年《内幕交易与证券欺诈执行法》中,“同时交易说”得到认可,即同时交易者不需要举证证明被告的欺诈行为与其买卖股票行为之间存在信赖或因果关系,只要原告属于内幕交易的同时交易者,法律就确认他与内幕交易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赋予其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权力。

美国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中仍坚持,提起私人诉讼,必须就相当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

(二)美国因果关系的证明――推定信赖原则

虽然,根据10b-5规则,信赖关系是证券欺诈刑事指控的一个必备要件,美国司法中通过综合衡量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的利益,确立了“推定信赖原则”来解决证券欺诈侵权案件中因果关系的证明难题。根据该原则,控方无需举证投资者是出于信赖从事了投资活动,而只需举证被告对投资者的计划有所影响。

为“推定信赖原则”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欺诈市场理论”。在Basic,Inc.v.Levinson案中,美国最高法院采用了该理论。法院认为,只要存在下列情形就可证实信赖关系的存在:(1)被告做出了公开的虚假陈述;(2)该虚假陈述是重要的;(3)交易是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进行;(4)虚假陈述会导致一个理性的投资

者错误判断股票的价值;(5)交易是在虚假陈述做出后被揭露前进行的。根据“欺诈市场理论”,“大多数公开的信息会影响证券的市场价格,投资者对于任何公开的重要的虚假陈述的信赖,可以作为假定提起一项违反10b-5规则诉讼的诉因”,因此,原告没有必要来特别证明他对某项虚假陈述的信赖,只要证明其一贯信赖该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公开的信息,而一旦虚假陈述的重要性得到证明,就足以确定原告对虚假陈述的信赖,即虚假陈述与其证券交易间具有因果关系。在被告负有披露义务的情况下,“欺诈市场理论”不仅适用于存在重要的虚假陈述的情形,而且也推广适用于严重的不公开重要信息的内幕交易案件。

在更深层面,“欺诈市场理论”是根据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而确立的。1965年。美国金融学家尤金・法码正式提出了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定义:当一个证券市场能够全面且及时地反映所有可得信息时,每一种证券的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根据证券价格对信息的不同反应,以及反应的速度,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弱式有效市场是证券市场的初创型态,强式有效市场是证券市场完美的理想状态,而“半强式有效市场是金融经济研究可以接受的工作性假设”。“欺诈市场理论”的基础实际上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在美国司法中,原告要援用欺诈市场理论,其前提是该证券交易的市场为一个有效的市场,在判断是否构成有效市场时,法院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1)一周的交易量较大;(2)证券分析人员提供的分析报告具有相当广泛的读者;(3)该证券市场有一定的做市商和投机商;(4)该公司有资格根据《证券法》的规定提交第13节所要求的注册申报材料;(5)在历史上曾发生实质性的公司事件或财务公告公开后,其股价立即波动的经历。学者认为,只有相当成熟的证券市场,投资者普遍具有理性,信息传播途径通畅,覆盖面广,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完善,并具有一批高素质的投资咨询机构,才能够成为半强式市场。

在美国,适用“推定信赖原则”大大减轻了原告的举证负担,有利于确定被告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维护投资者的诉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证券欺诈的因果关系及证明责任

中国没有特别规定证券欺诈的因果关系问题,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民事案中的原告,还是刑事案中的控方,要证明损害事实与被告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原因在于:(1)证券欺诈是一种资源优势滥用行为,欺诈行为人具有资金、信息上的资源优势,一般公众投资者很难收集固定证据来证明被告确实实施了欺诈行为;(2)证券市场的魅力正在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价格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不同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一般投资者很难发现自己遭受损失的原因。欺诈者可以宣称股价下跌并非欺诈行为的后果,而是市场多种因素综合造成。

举证的困难,最终导致证券欺诈案件审理的困难。在民事案件中,原告就证券欺诈行为索赔的民事主张得不到支持,而在刑事案件中,行为的犯罪性质得不到认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欺诈市场理论”对于中国证券欺诈案件的司法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该理论,在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反映所有公开信息,无需证明投资者个人存在信赖关系,他们均已受到欺诈。根据这种推定信赖,大大降低了原告或控方的举证责任。因此在针对证券欺诈的研讨热潮中,学界人士和市场人士借鉴美国的推定信赖原则的呼声不绝于耳。他们认为,针对目前证券市场不当行为多发,要在诉讼程序中设计出一套不利于券商的举证责任制度以加大违规成本,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作为“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例外。

但是,推定信赖原则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是否也能有所作为,需要予以思考。

1.“欺诈市场理论”的基础是半强式有效市场,而中国目前不符合该前提。实证研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自1993年以来,总体只达到弱式有效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对公开信息已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但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股市的高投机性和易为少数人操纵。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构成的散户为主,其投资判断以非理性居多,投资行为很多是出于“追涨杀跌”的跟风买卖,市场投机氛围浓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诚信观念淡漠,市场失灵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满足有效市场假设前提条件的市场。

2.“欺诈市场理论”在证券欺诈案件中并非绝对适用。在美国,为了避免滥诉的危险,保障被告的权利,对“推定信赖原则”辅之以一定的例外规则,为被告人提供相应的抗辩事由,从而限制10b-5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即使在确立“欺诈市场理论”的BasicInc.v.Levinson案中,审理法院也认为,如果其他渠道可以使市场获得准确信息,或购买者获取股票的原因与其价格无关,则无法适用“欺诈市场”理论,因为此时,虚假陈述没有影响购买者的行为。此外。还有“预警学说”。该学说认为,如果一份文件从整体上足够认定为预测性陈述并且已经充分提醒阅读者投资该类证券将会涉及的风险,那么此类信息便不是虚假陈述。为了鼓励公司提供预测性的信息披露,SEC为此提供了此类披露的安全港,由SEC Rule175规定的若干预测性信息披露将被视为不含欺诈性,除非能够证明预测信息的披露缺乏合理的基础或者不是善意的披露。

3.“欺诈市场理论”并非是证券欺诈案件因果关系的唯一理论依据。即使在美国的反证券欺诈实践中,它更多地用于被告有披露义务时作错误陈述的案件,而不是内幕交易案件。而且,如果纯粹是未披露,很难说是欺诈市场。因此,除了“欺诈市场理论”,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还提出“欺诈造市理论”。“欺诈造市理论”的关键在于,原告必须提出经济的理由或法律的理由证明某种证券是不可入市的。换言之,人们可以假设,投资者所信任的、真实的市场由真实的证券组成。证明某种证券的不可入市性有两种方法:经济的方法和法律的方法。 当一种证券明显没有经济价值时,构成经济的不可入市性;当法律要求一项法律规则或地方机构禁止(阻止)发行该证券时,成立法律的不可入市性。

因此,用于解决因果关系的相关原则,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即使在其发源地美国,是否适用“推定信赖原则”也要因事因时而异。正如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法院在涉及内幕交易案件的因果关系时,有时也会把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正当的目的与损失的计算方法等相混淆,以致在判例中出现多元化主张。

4.“举证责任倒置”在中国目前尚于法无据。以“推定信赖原则”为依据,中国不少学者提出,应在证券欺诈的民事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但事实上,中国的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是一般规

则,只是在产品责任、医疗纠纷等特殊侵权案中,由于考虑到被告一般具有专业知识,掌握证据材料,或具有强大诉讼能力,原告相形之下处于弱势地位,方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以减轻原告举证负担。这是出于维护政策或法律秩序的需要而特别设置的例外规定。如果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在具体个案的审理中无权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综观中国现行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还没有证券案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如果创设例外之规则,无疑必须先行经充分论证并权衡利弊。即使在理论界,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尚不乏反驳之声。例如,大多数学者对证券欺诈的一般侵权属性并无多大分歧,因此,证券欺诈民事赔偿应适用一般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不宜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5.在证券欺诈刑事诉讼中,更不能倡导绝对采用“推定信赖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参与主体、法律后果等各方面有着很大区别。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方和检控方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所拥有的公权力使它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控的司法资源,在调查取证、诉讼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因此不能认为,它仍是诉讼力量对比中的弱势主体。虽然中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不具有实质内容。但是,举证责任的分配所引发的不仅仅是诉讼程序上的差异,还可能是胜诉或败诉的关键所在,从而改变实体处分的结果。在刑事诉讼中,被告的败诉意味着要承受刑罚制裁。由于刑罚的严厉性,现代刑法精神要求对国家刑罚权的使用持审慎态度。刑法除了惩治犯罪功能,还有自由保障功能,应限制国家对刑罚权的发动。因此。无论是实体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还是程序法的“无罪推定”,都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于证券犯罪的查处不力有诸多因素,如法律规定不完善,地方保护致使取证困难,司法人员能力欠缺等,试图通过举证责任这一程序细节的设计解决诸多难题,不切实际,甚至是为我们证券司法体制的不足与弊病寻找借口。

三、对证券欺诈因果关系与证明责任的思考

对于证券欺诈的归责原则,究竟应当是无过错原则、推定过错原则,还是过错原则?这三种归责方式目前都不乏支持者。有的学者认为,要证明被告人的故意,做到既避免客观归罪又不使之漏网,就必须参照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寻找行为人的心态和追求的目的,否则被告就可以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这种责任追究的高成本投入,几乎使反证券欺诈的实现成为不可能。而且由于目前司法资源的限制,会使法律的适用大打折扣。因此,想要摆脱这种困境,最经济的办法就是以无过错原则为归责原则。但这看似以低廉的司法成本解决棘手难题,实际上却并不可行,因为如果过度放宽证券欺诈的举证责任,任何善意的市场主体也可能受到出乎意料的严厉指控和处罚。可以肯定,一旦适用无过错原则,定罪可能性无限扩大,证券市场将被空前的“白色恐怖”气氛所笼罩,投资者将纷纷离场,证券市场必将一片肃杀。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借鉴适用推定过错原则,理由是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只要有“相应证据”证明行为人人为价格变化或为因其价格变化而人为地采取措施,即可推定目的的存在,除非行为人能提出反证。在推定原则下,举证责任由原告转移到被告,被告无法证明自己具有合法目的时,便可推定欺诈行为成立。但这实际上是对美国证券欺诈归责原则的一种误读。因为真正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时举证责任几乎完全由被告方承担,原告根本无需收集“相应证据”。所谓的“相应证据”,其实是控方证明被告有欺诈故意的证据,而被告提出的反证是对指控的合法抗辩。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配置给被告,是为了在特定情势下平衡民事主体之间的强弱地位,而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本来就处于强势地位,举证责任倒置将进一步加剧被告人的劣势,从根本上违背了举证责任倒置旨在平衡双方实力对比的法理,显然是十分不公正的。

刑法上研究因果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危害后果由谁的行为造成,这种因果关系只是在行为与结果之间起桥梁作用。确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由因果关系联结起来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而不是因果关系本身。按照这个理论观点看,因果关系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可以绕过因果关系,直接看欺诈行为是否造成了侵害法益的后果。如果行为侵害了法益,那么对行为配置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制止潜在的欺诈行为的发生。但是,至于谁应该受到惩罚,则留待立法决策者根据公平和其他因素考量。

相比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引起与不引起的关系,而是一个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对自然因果关系的限定,它的规则或多或少地预设了社会一定时期的价值观,甚至是明显地出于政策考虑。学者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天生具有价值,而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因果关系的规则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随势而变,可以有多种替代方法。当国家强调对市场的监管,法律价值取向保护投资者利益时,立法和司法对因果关系的要求就会采取宽松的立场,放宽举证要求,以保证反对证券欺诈的法律更能实现其目标。反之,立法和司法也可以采取严格的因果关系和举证要求。总之,不同的方法是根据当时的立法目的来决定的。美国在安然、世通等案件之后,政府回应民众要求“治乱世用重典”的呼声,为了更易于对证券欺诈行为人提起指控,在《索克思法案》中增加证券欺诈条例,根据其规定,检察官无需举证10b和10b-5中像“信赖关系”、“使用州际商务或邮政”这些证券欺诈的构成因素,从而减轻了其“尴尬的举证责任”,其理由是,“很难想象会有一项受诉的证券欺诈中,没有信赖关系存在。”

因此,当面对举证责任的难题时,没有必要裹足自缚,将出路限于“推定信赖原则”。由于世界恒动,时移势易之下,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推定信赖原则”不可能成为解决因果关系难题的“普适”公式而放之四海皆准。举证责任或严格或宽松,可以倡导多元化的思路。甚至有学者指出,“当欺诈行为对证券价格造成重大影响并造成投资者损害时,直接推定因果关系存在。”刑法学界也有相似观点,“在一个具体案件里,如果已经具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就表明此结果是由此行为所造成的,理所当然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在一个案件里已经有了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而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关系证明范文第5篇

国与美国法律推定、证明制度的关系,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差异。

其一,我国与美国在相关问题的层次性上存在差别。美国证据法中将证明责任分为两个层次,包括提出证据责任和说服责任;从影响证明责任的程度上,法律推定可分为影响提出证据责任的法律推定和影响说服责任的法律推定;在证明标准方面,也有排除合理怀疑、优势证据、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证据等多层次标准。这些多层次的概念对于区分不同主体、不同证明对象的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以及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证明责任问题只有“公诉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在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这种简单的规定;对于证明标准问题,只有“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普遍适用的标准。显然,我国单一的、不区分层次的刑事证明概念,无法为不同主体、不同问题上区别不同的证明责任、证明标准提供前提,法律推定与证明制度的关系定位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其二,美国法律中相关规则较为明确,而我国显然缺乏这种明确的规定。比如对证明责任中的说服责任,美国证据规则中将证明被告人有罪,以及犯罪本体要件的说服责任赋予公诉方承担,法律推定不能影响这部分说服责任的分配;对于积极辩护的说服责任,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移给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中的提出证据责任,在美国法中是法律推定影响证明责任的核心部分;控辩双方都可承担此种责任,而且在法律推定影响证明责任时经常发生转变。对于证明标准问题,如果法律推定转移提出证据责任,辩方承担该责任一般需达到优势证据标准;如果法律推定转移积极辩护的说服责任,辩护方承担该责任的标准通常也是优势证据标准,特定情况下可能适用更高的标准。而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仅仅规定被告人在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此证明责任是完整的还是部分证明责任,是提出证据责任还是说服责任,与公诉方承担的证明责任有何不同,证明标准是否有区别等问题都没有规定;另外,我国法律中对被告人提出的辩护理由应当由谁证明,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法律推定是否存在、效力如何,更是语焉不详。在实践中,则存在“举证责任”、“说明责任”、“没有提出证据或者证据线索”、“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举证证实”等多种表述,显示出实践中对法律推定影响证明制度问题认识的模糊性和混乱性。

最后,分析法律推定与证明制度的关系,涉及的主体也有所不同。在美国刑事诉讼中,法律推定引起证明责任转移,是在控辩双方之间转移,通常是在控方承担一定证明责任后,根据法律推定将证明责任转移给辩方,而辩方在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后,可以将其再次转移给控方,法官不承担证明责任,不能成为证明责任转移的承担主体。而根据前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司法实践中由法律推定引起的证明责任转移,需要司法机关承担查证义务,法院也可能成为查证主体之一。这意味着分析我国法律推定与证明制度的关系,还要着重分析法官在该过程中的定位与作用。

关系证明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列和式;不等关系;证明

例1已知:a1=12,an=1(n+1)!.

求证:a1+a2+a3+…+an

常规做法:

an=1(n+1)!=1(n+1)・n・(n-1)・…・3・2・1

a1+a2+a3+…+an

证明方法并不算复杂,经仔细研究,还能启发我们解题思路.任意给定一个真分数m,加上一个真分数m1,再加上一个真分数m2,…,若使mn满足相应的条件,总能证明他们的和小于一个常量.通过将mn与以上不等式左侧进行逐项比较,解题思路就清晰了.

这样可能过于抽象,我们不如从一个经典的模型谈起.《庄子》中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这也相应了数学上的极限思想.假设我们现在要分割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每次取得它剩余面积的12,由“万世不竭”可知,我们所取得的面积恒小于1.如果每次取得的量与总剩余面积的比值相等,不一定是12,也容易得出取得面积之和恒小于1.下面用不等式砻枋鲆陨瞎叵担

设每次取得剩余部分为X(X∈(0,1));

那么第一次将取得的面积:X.

第二次:(1-X)・X;

第三次:(1-X)・(1-X)・X;

……

第n+1次:(1-X)n・X.

可得不等式A:X+X(1-X)+X(1-X)2+X(1-X)3+…+X(1-X)n

A这个不等式是通过几何观察得到的,证明方法如下:

X∈(0,1),X

两边乘(1-X),得X(1-X)

两边加上X,得X+X(1-X)

两边再乘(1-X),得X(1-X)+X(1-X)2

X+X(1-X)+X(1-X)2

……

不断对不等号两侧先乘(1-X),再加X;因为X∈(0,1),不等号不改变,即可推出不等式A.若将不等式A作为已知,就得到证明开头问题的新思路,具体如下:

2k2k+4的值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1(k+1)2的值随着k的增大而减小,且k=3时,2・32・3+4>1(3+1)2,

2k2k+4>1(k+1)2(k≥3),ak+1

an

关系证明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静电场 静磁场 矢势 标势 边值关系

引言:

我们在学习电动力学的第二章静电场,第三章静磁场,以及第五章电磁波的辐射中分别涉及到静电场的边值关系,静磁场的边值关系,以及电磁场的的描述方法等问题。这几个问题在课本中分别用物理的方法加以了证明。

内容:

1.课本中的静电势边值关系

由于静电场是无旋场,由于其无旋性,所以可以引入一个标势φ 来描述;无旋性的积分形式是电场沿任一闭合回路的环量等于零。分别在界面两侧的介质1和介质2内取邻近界面的两点P1 和P2,由于电场强度有限,所以当 ,把电荷由 移至 所作的功亦等于零.因此界面两侧的电势相等:

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是课本中,并没有从数学的角度严格地去证明;

(2) 课本中,没有从 这个边值关系去证明,不够完善。

证明过程:

静电势的边值关系:

(1)数学证明:

如图1所示:

在两种介质中分别取P1,P2 ,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取点P,由于电场强度有限,并设E1 的最大值为M1 ,E2 的最大值为M2;所以把电荷q 由P1 移动到P2 时,根据数学积分知识:第二型曲线积分的微元定义法,电场力作的功可以表示为:

当P靠近P1 ,同时P靠近P2 (l2,l1 同时趋于零)有:

则:

(2)由电场的边值关系证明:

我们取介质分界面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以单位矢量n 的起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如图2示:

其中a,b ,c 是单位矢量n 在x,y,z方向的投影分量。

由:

得:

则:

即:

我们令:

则:

函数φ1(x,y,z) -φ2(x,y,z)对x,y,z 的偏导数是同一个函数F(x,y,z) 的倍数;根据函数对应项相等的原则,那么函数φ1(x,y,z)-φ2(x,y,z) 必定与变量x,y,z 无关,即:

根据能量的连续性,在介质分界面的两侧,将电荷q 由介质1中的P1 移动到介质2中的P2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作功是连续的。

当P1,P2 无限靠近时,由(1)中的数学证明得知:电场力作功为零,即:

因为:q≠0 ,因此c=0.

则:

结论:在介质分界面两侧的电场强度不连续,但是电势是连续的,即:

以上我从数学和电场边值关系的角度,证明了静电势的边值关系,相比课本中的更为严谨和完善。

2.课本中的静磁场的边值关系

静磁场由于其有旋无源性,磁感线总是闭合曲线,由于特性上与静电场的显著差异,描述磁场和电场方法就有所不同。所以静磁场由于其有旋性,一般不可以引入一个标势来描述整个空间的磁场,但由于磁场的无源性,我们可以引入另一个矢量A 来描述它。根据磁感应强度的边值关系:

通过矢势A 对闭合回路的积分,把磁场矢势A 与磁感应强度B 的关系:

代入,通过闭合回路的积分:

得到界面两侧的磁场矢势的切向分量相等:

但是磁场矢势的法向分量的关系:,在课本中还没有给出证明。

证明过程:

磁场的磁矢势边值关系的证明:

由介质分界面上磁场的边值关系 :

用较简单的形式代替,在分界面两侧取一狭长的回路,计算A 对此狭长回路的积分,当回路短边长度趋于零时有:

另一方面,由于回路的面积随着短边趋于零也趋于零,则:

因此有:

矢势A 的物理意义:它沿任一闭合回路的环量代表通过该回路为界的任一曲面的磁通量,只有A 的环量才有物理意义,而每一点上的A(x) 值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矢势A 可以确定磁场B ,但是由磁场B 并不能唯一地确定矢势A .由A 的这种任意性,我们给它加上辅助条件·A 称为规范条件。

在该条件下,则有:

在介质分界面上作一个扁平状柱体如图3所示:

使得柱体厚度趋于零,则A对侧面的积分趋于零,所以有:

得:

总上所述,因为界面两侧的A 的切向分量At 和法向分量An 都相等,所以则有:

说明在规范条件下,界面两侧的磁场矢势A 是连续的。

以上我完成了对磁场矢势,在介质分界面两侧的切向分量相等关系的证明,补充了课本中遗留的疑难。

3.课本中的电磁场的描述

在恒定场中,由磁感应强度B 的无源性引入矢势A 来表示B .在一般情况下,磁感应强度B 任然保持无缘性,所以B 与矢势A 的关系势普遍成立的。

矢势A 的物理意义是:在任一时刻, A沿任一闭合回路的线积分等于该时刻通过回路的磁通量,但是在一般的变化情况中,电场E 的特性与静电场不同。电场一方面受到电荷的激发,另一方面也受到变化磁场的激发,后者所激发的电场是有旋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电场是有源和有旋的场,它不可能单独用一个标势来描述。在变化的情况下电场与磁场发生直接联系,因而电场的表示式必然包还矢势A 在内。

通过磁感应强度B与磁场矢势A的关系:

与磁场强度B 和电位移矢量D 的关系:

得到:

从而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电场的表示式:

但是现在的电场E 不再是保守场,一般不存在势能的概念,标势φ 矢去作为电场中势能的意义。在变化场中,磁场和电场是相互作用着的整体,必须把矢势和标势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电磁场。因此,电磁场的边值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课本中对静电场的边值关系,静磁场的边值关系,以及电磁场的描述等问题只是用物理的思维方法给与了简单的证明,在这里我们也许有好多同学一直在探求更为严格的数学逻辑的证明,以下从更为严格的数学逻辑的角度加以证明。

证明过程:

电磁场的边值关系:

在恒定场中,由磁感应强度B的无源性引入矢势A 来表示B .在一般情况下,磁感应强度B 任然保持无缘性。

所以B 与矢势A 的关系式:B=×A 普遍成立。

矢势A 的物理意义是:在任一时刻, A沿任一闭合回路的线积分等于该时刻通过回路的磁通量,但是在一般的变化情况中,电场E 的特性与静电场不同。电场一方面受到电荷的激发,另一方面也受到变化磁场的激发,后者所激发的电场是有旋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电场是有源和有旋的场,它不可能单独用一个标势来描述。在变化的情况下电场与磁场发生直接联系,因而电场的表示式必然包还矢势A 在内。

把磁感应强度B 与磁场矢势A 的关系 :

代入真空中的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

则有:

由于A 的旋度与A 对时间的偏微分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次序可以互换,所以有:

从而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电场的表示式:

但是现在的电场E 不再是保守场,一般不存在势能的概念,标势φ 矢去作为电场中势能的意义。在变化场中,磁场和电场是相互作用着的整体,必须把矢势和标势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电磁场。

我们综合电场和磁场的知识:

在恒定场中,由磁感应强度B 的无源性引入矢势A 来表示B .在一般情况下,磁感应强度B 任然保持无缘性,所以B 与矢势A 的关系式:B=×A 普遍成立的。

在库仑规范辅助条件:·A 下,我们在(二)磁场的矢势边值关系的证明中,已经证明了:在介质分界面两侧的介质中:

即:

我们把A1=A2 ,代入则有:

这和我们前面的第一中证明界面两侧的介质中电势A 满足的边值关系是相同的,所以有:

结论:在库仑规范辅助条件下,分界面两侧的介质中电势φ 和磁场A 的矢势是连续的。

在洛伦兹规范辅助条件: 下,

此时,我们在(二)磁场矢势的边值关系的证明中,已经证明在介质分界面两侧的介质中:

但是:

所以:

把该式与

联立,很容易得到:

结论:在洛伦兹规范辅助条件: 下,电势φ和磁场矢势A不再连续了。

以上我综合了电场和磁场的边值关系,证明了电磁场在不同的辅助规范条件下的的边值关系;相比课本之下,更完整地描述了电磁场的性质。

至此,我用较为严格的数学思维结合物理方法,对静电场电势φ 的边值关系,静磁场矢势A的边值关系,电磁场中电势φ 和磁场矢势A 满足的边值关系给与了证明。我非常希望我的证明过程能给后来学习电动力学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给与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郭顾鸿. 电动力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罗春荣,陆建隆 .电动力学[M].第三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

[3] 俞允强.电动力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泽瑜,赵钧.电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

[5] 蔡圣善,朱耘.经典电动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4.

[6] 朗道,栗弗席兹.连续媒质电动力学[M].上册.周奇泽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10.

[7] 梁绍荣,王雪君.电动力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关系证明范文第8篇

一、平移变换

平移变换是通过作平行线的手段把图形中的某条线段或某个角移到一个新的位置上,使图形中分散的条件与结论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几何中常见辅助线,如倍长中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平移腰、平移对角线等,本质上都是平移思想.平移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1)平移条件,即把图形中的某个条件平移;

(2)平移结论,即把结论中的线段或者角平移;

(3)平移条件和结论,即把图形中的条件和结论同时平移.

现用下面例子对平移的三种情况分别作说明.

例1: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DC、AB的中点,直线EF分别与BC、AD的延长线交于点G、H.求证:∠AHF=∠BGF.

分析:本题条件比较分散,解本题的关键是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若用平移结论的方法,则可把结论中的两个角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故可这样添辅助线(如图1):连结AC,取AC的中点M,边结ME、MF.由ME、MF分别是ACD、ACB的中位线,得ME∥AD,MF∥BC,∠AHF=∠MEF,∠BGF=∠MFE,从而将结论中的两个角∠AHF,∠BGF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MEF中,故只要证ME=MF.因为AD=BC,又由中位线定理得ME、MF分别为AD、BC的一半,所以ME=MF,故命题得证.

若用平移条件的方法,如图2,可连结AC,将线段CB沿CA平移到AM位置,连结BM、CM、DM,这样就把条件中的线段AD、CB集中到ADM中,可得AD=AM,故∠1=∠2,又由于AM∥CB且AM=CB,故四边形AMCB为平行四边形,故对角线CM、AB互相平分,即CM过点F,可得BF为CDM的中位线,BF∥DM,∠2=∠AHF.又由于BF∥DM,AM∥CB,所以∠1=∠BGF,故∠AHF=∠BGF.

若用平移条件和结论,如图3,将线段DA沿DE方向平移到EQ,连结AQ,则四边形DEQA为平行四边形,EQ、DA平行且相等,DE、AQ平行且相等.同样将线段CB沿CE方向平移到EP,连结BP,同理可得CB、EP平行且相等,CE、BP平行且相等.所以EQ=EP,∠1=∠AHF,∠2=∠BGF,BP、AQ平行且相等,可证FAQ≌FBP,所以AQ=AP,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到∠1=∠2,故∠AHF=∠BGF.

二、轴对称变换(反射变换)

轴对称变换是通过作图形关于直线的对称图形的手段,把图形中的某一图形对称地移到一个新的位置上,使图形中的分散条件和结论有机地联系起来.轴对称变换应用时通常有两种情况:⑴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条件时,可考虑用此变换.⑵图形中有垂线条件时,可考虑用此变换.现举例说明.

例2:在四边形ABCD中,∠ADB=∠ABC=105°,∠BAD=∠C=45°,作AEBD,垂足为E,求证:CD=2AE.

分析:本题思路即将题中分散的条件与结论集中起来,构造轴对称,可以作A关于直线BD的对称点F,连结DF、BF交CD于G,由∠ADB=105°,∠BAD=45°得∠ABD=30°,故∠FBE=30°,所以ABF是等边三角形,BF=2AE.只要证CD=BF,因为∠ABC=105°,∠ABF=60°,所以∠FBC=45°.又∠C=45°,所以∠BGC=90°,又∠BAD=∠BFD=45°,所以GBC和DG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BG+GF=CG+GD,即BF=CD,故命题得证.本题如果作C关于直线BE的对称点,方法类似.

三、旋转变换

旋转变换是通过将图形中某一图形绕一定点旋转一个角度,使之转移到一新位置上,使图形中的分散条件和结论有机地联系起来.旋转变换常用于有等腰三角形条件的题目中.旋转变换通常有下面三种情况:(1)当题目条件中有正方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直角顶点旋转90°.(2)当题目条件中有等边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等边三角形一顶点旋转60°.(3)当题目条件中有等腰三角形时,常将图形绕等腰三角形顶角的顶点旋转顶角的度数.举例如下:

例3:正ABC中,D在ABC外,且∠BDC=120°,DB=DC,E在AB上,F在AC上,且∠EDF=60°,求证:AEF的周长=2AB.

分析:图中BDC为顶角为120°等腰三角形,可考虑将BDE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到CDG的位置.再证EDF≌GDF,可得EF=GF=CG+CF=BE+CF,所以AEF的周长=AE+AF+BE+CF=AB+AC=2AB.

例4:在ABC中,AB=AC,P为ABC内一点,且∠APB=∠APC.求证:BCP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本题ABC为等腰三角形,可考虑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PAC的度数得ACD,则AP=AD,PB=CD,∠APB=∠ADC=∠APC,所以∠1=∠2,所以∠APC-∠1=∠ADC-∠2,即∠3=∠4,所以PC=CD,PB=PC.

综上所述,对具体的题目,要求分析题中的条件和结论,选择合理的方法,构造正确的变换,灵活地运用合同变换,在解几何等量关系的题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系证明范文第9篇

关键词:虚假的身份证明;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项条文规定"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该项条文的"虚假的身份证明"究竟该如何理解,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争议性较大。"虚假的身份证明"究竟是仅指"身份造假",还是囊括能导致成功骗领信用卡的所有的虚假信息或者某些虚假信息呢?这关系到行为人使用不同的虚假信息骗领信用卡的,是需要从信用卡诈骗的角度来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呢,还是不需要从信用卡诈骗的角度来认定为一般违法行为或者是其它情况,比如无罪或者是附条件构成其它犯罪等等。因此,确定"虚假的身份证明"的内涵对于司法实践意见重大。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意思可以表述为"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加以使用",即"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前提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因此,法律术语"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中的"虚假的身份证明"与法律术语"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中的"虚假的身份证明"指向对象其实是同一的。依照《妨害信用卡管理解释》第二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证、军官证、士兵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等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的,应当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该解释属于列举性的解释,从内容上看,比较侧重于虚假的居民身份证、军官证等狭义范畴的身份证明,不包括行为人虚假的所在单位证明、收入证明等资信证明和虚假的担保,即该解释规定的内容对于"虚假的身份证明"采用了狭义解释。它明确了犯罪嫌疑人如果实施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而"虚假的身份证明"满足这种狭义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就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这是毋庸置疑的。

司法实践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在于:从《妨害信用卡管理解释》第二条规定表明的意图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本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等狭义身份证明,而提供虚假的所在单位证明、收入证明或担保证明,骗领了信用卡并使用的,显然不能认为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第(一)项规定,那么对于这种行为究竟该如何认定呢?

从法学理论角度上看,对于使用本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等狭义范畴的身份证明,又提供虚假的所在单位证明、收入证明或担保证明,骗领了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一般有三种比较有争议性的看法:第一种观点是这种行为应认定为诈骗行为;第二种观点是这种行为应直接认定为无罪;第三种观点是这种行为应认定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行为。

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认为不符合刑法的适用原则。信用卡诈骗罪的法条与规定普通诈骗罪的法条是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关系,信用卡诈骗罪之所以独立于普通诈骗罪之外,一是因为信用卡诈骗罪不仅侵害了财产权,更重要的是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二是该罪的手段、对象等与普通诈骗罪相比具有特殊性。当行为人提供虚假的所在单位证明、收入证明或担保证明欺骗银行,使银行误以为其具有办理信用卡的资格,银行基于错误认识为其办理了信用卡且授予其透支权限,行为人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会使银行可能遭受财产损失,这种行为以骗领信用卡并进行使用作为行为手段,以银行的资金作为行为对象,其行为手段、行为对象等,与普通诈骗罪相比明显具有特殊性,客观上确实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人的上述行为完全符合信用卡诈骗的构成要件,故不宜认定为构成诈骗罪。

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认为也不符合刑法的适用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有人认为,像这种从广义上理解的"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应属于该规定中"另有规定的"的内容。虽然上述行为属于刑法另有规定的行为,但显然又不符合另有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故只能认定为无罪。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所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应是指当行为完全符合本法另有的特别规定的,应先适用特别规定处理,而当行为并不符合另有的特别规定的,则仍应适用普通规定。因此,依照该规定推定上述行为无罪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对于第三种观点,我们认为相对合理。"恶意透支"型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明确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依照第三种观点,行为人以真实的身份证,提供虚假资信证明骗领了信用卡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透支数万元后逃匿,如果满足"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的条件,则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行为人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在3个月内归还了透支欠款,行为人的行为就不应认定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而应认定为无罪。也许有人认为,上述行为人骗领了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事实上已经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并造成了银行损失,就应该定罪。笔者以为,上述行为人骗领了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管理秩序,但未必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相反,对于在两次催收后能归还透支款的,银行往往不但能收回其规定的利息,而且可以加收可观的滞纳金,实际上银行还成了真正的受益者。

同时,笔者以为对于上述第三种观点,《妨害信用卡管理解释》第二条对"虚假的身份证明"内涵的狭义解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该规定表明行为人在申领信用卡时不用自己真实姓名、地址等证明材料时,就可以证明其申领信用卡时即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同时使银行财产处于无法监管的境地,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市场经济秩序,理应认定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如果行为人用真实的姓名、住址等资料申领信用卡的,可以证实其申领时并未有意避开银行的监管,可以不认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至于行为人在申领时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担保证明等还款能力证明材料,并不能证明其无序消费或者无力还款而导致银行损失,最多只是影响银行在认定贷款数额方面发生误判。何况实践中,银行方并未对行为人在申领时提供虚假的工资等还款能力的证明材料进行实质审查,甚至有时银行方为了快速增进信用卡业务,办理人员还有意帮助行为人伪造相关资料、内容,导致滥发信用卡。因此,司法后果也不宜全由行为人承担。

关系证明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让今天的受教育者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生活中能够理智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其实质是数学推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动;数学证明的学习包括对证明过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题的含义、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以及准确地表达证明的过程。

要让学生学会推理、证明,而不仅仅是能够证明一些具体的数学命题。这实质上是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新课标》"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分别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画图、折纸、运动等方法进行了探讨,学生们在对图形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推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暗含着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辅助线。

二、思路

数学课本中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但在作业中,不难发现有一类问题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即关于三角形中不等关系的证明。这类问题往往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将某些线段进行“等量代换”,最后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得出结论。这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就此,我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指导学生添加辅助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积累平面图形位置关系变换的常见方法:

折叠、平移、旋转、翻转、对称、拼接 ……

2、 通过典型习题深化对辅助线本身的认识:

可以在形内,也可以在形外;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

3、 训练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

这是确定位置关系变换方法的关键

4、 由等式的性质迁移出简单的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如果a>b,那么a+a>b+b

如果a>b, 那么a+c>b+c

如果a>b,b>c,那么a>b>c

……

三、例题

1、 已知:在ABC中,AB>AC,AD平分∠BAC

求证:AB-AC>BD-DC

分析:读题:AB>AC,

设问:AB比AC大多少?

行动:比长度

设问:将AB与AC的哪一端固定在一起,比较另一端好呢?如何比?

发现:A为公共端点,可采用旋转法

行动:将AC绕A点旋转,使AC与AB在同一直线上,将C在AB上的落点记为E

结论:AC=AE ,AB-AC=BE,

原命题转化为求证BE>BD-DC(1)

观察:BE与BD可以放在一个三角形中

行动:连接DE

观察:在BED中,BE>BD-DE,对比(1)式,注意到DC与DE

读题:AD平分∠BAC

结论:∠EAD=∠CAD,恰可用于证明三角形全等(SAS)

上述分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用到了直线的旋转以及线段的代换。共做了一条辅助线,且辅助线在形内。

完整的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AB>AC

可在AB上截取AE=AC

在AED和ACD中

AED≌ACD(SAS)

E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AE=BE>BD-DE

AB-AC>BD-DC

2、 已知:在ABC中,AB=AC,AD=CE

求证:DE≥ BC

分析:读题:AB=AC,AD=CE

结论:BD=AE

读图:AD与AE在一个三角形中,

∠A是它们的夹角

设问:在等式的另一边,CE与BD是否能够放在一个三角形中?

发现:可以采用平移法,平移CE或BD都可以,下面以平移BD为例继续说明

行动:平移BD,使点B与点C 重合,把平移后的D点记为F,∠ECF是它们的夹角,且∠ECF=∠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连接EF,发现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则DE=EF

转化:欲证DE≥ BC,只需证DE+EF≥BC

观察:在DEF中DE+EF≥DF,而DF=BC

上述分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用到了直线的平移以及线段的代换、简单的不等式的性质。共做了三条辅助线,且辅助线有的在形外,有的与形相交。

完整的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过C作CF BD,连接EF,DF,

在ADE和CEF中

ADE≌CEF(SAS)

DE=E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DE+EF≥DF, DF=BC

DE≥ BC

四、后记

上一篇:无房证明范文 下一篇:病假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