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时间:2022-06-28 11:45:42

让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摘 要】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让语文课内教学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相互作用,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奠定基础,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的开展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相辅相成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语文的学习应该是用两条腿走路,既要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外,乃至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将其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得课内教学的效果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从而了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课堂教学为课外阅读奠定基础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没有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就很难在课外阅读方面寻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原有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自主的阅读空间,教师则要改变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控阅读的主动权,成为阅读行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时,还要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读有所获。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并感悟的。学生对铁罐这一个角色争议比较大。有的学生认为铁罐的知识太狭隘,不了解自己的属性,而有的则认为铁罐其实说的也是实话,因为陶罐确实容易碎;还有的学生看到的是铁罐的傲慢无礼,也有学生认为陶罐也不能算得上是好人……学生们对此持不同的意见,对于这些迥然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视角去审视文本。尊重学生原始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认知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不必非要去追寻一个特定的答案。

2.设定有效的阅读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教学就是对文学语言的深层意蕴进行品味和探索,它不是单纯的语法结构分析。

因此,学生需要思考文本在遣词造句方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作用。这些都是在课内阅读中得到的,并积累起来,生成一种潜在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经由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诵读。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轻视的。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以加深其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探究。对其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通过反复的诵读,还能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名言警句,陶冶其情操,从而提升其审美能力。

3.确定阅读要求

在阅读时,必须要先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第一要能读懂,第二要学会运用,第三要有所创新。阅读要达到读懂,则要经历三个阶段:“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最基础的,后两个阶段则是对阅读理解层次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予以强化,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的开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特别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明显。

1.课前阅读

在我们开始一篇新课前,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自学过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做到“读、查、思”三字诀。当学生读完课文,思考文本中的内容以及一些问题,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都要尽其所能的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地理知识、图片、诗句等,并做好相关笔记。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还实现了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2.课内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有限,诗歌中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我就补充了一首也是送别友人的诗《别董大》,让学生尝试进行对比阅读,从送别地点到送别对象,再到两者的情感基调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送别场景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送别主题。

3.课外延伸

当我们在讲授完一篇课文时,可以依据课文的类型或主题思想等,向学生推荐与本课相关的文章或读物,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后面的选读课文,让学生结合在平时课堂中所学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式阅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宗旨。例如,笔者在教授《开国大典》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一个学生对文中“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是54门齐发,而且一共有28响呢?”。在这种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等明天上课时再拿到班里进行交流。当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内中去,再到课外的二次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特定的课文、节日、活动等,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完成各项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和理解,提升其口头表述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向其他同学复述所读内容,评出优秀者若干,鼓励他们更多、更好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为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其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摘抄精彩文段、优美词句,写读书感悟,积累写作资源,提升其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联系密切,因而我们的教学也要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将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增加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士宏.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2,41:41

[2]潘景峰.立足课内教学 拓展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浅谈[J].快乐阅读,2011,25:93-94

[3]洪洁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初探[J].教育导刊,2008,05:54-55

上一篇:农村小学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我见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