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时间:2022-06-10 09:41:28

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标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紧密结合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客观实际,深入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几十分钟,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外情境,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感受与体验。多年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表明,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情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一、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提出问题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和自主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因此,奋战在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领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组织细胞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显微镜的场景,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医生确认患者患什么病时常会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学生提出问题:医生是如何获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的?又是如何判断出患者是否贫血,是否有炎症,是否有其他可疑疾病的?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仅如此,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加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死水一潭,并将陷入一种难以推动进一步教学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

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牢牢把握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启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迪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从而引领他们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有关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引领学生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进行探究,以此促使学生明白微生物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并通过讲述有关它们的利用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必须提升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量,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如何快速地促使学生认知教学内容,获得学科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植物的授粉和嫁接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知识的启迪,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然后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实践,锻炼动手能力,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如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压条、扦插、人工授粉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有益处。

综上可知,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初中生物课内外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改革与实践,2012(12).

[2]张虹艳.从生物课堂内外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2012(8).

上一篇: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考考点分析及教学对策 下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