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8 07:45:55

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研究

摘要:发展生态经济和推进减贫事业都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领域,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生态经济发展的减贫路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理论部分论述发展生态经济可以通过反映健康水平的预期寿命提高和反映生活水平的人均收入提高两方面达到减贫效应。最后从国家层面和从贫困地区人民层面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来促进减贫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经济;减贫效应;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从1979年到2012年,连续33年的时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达到9.8%,这样的高速发展态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林毅夫,2013)。同时,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也创造了“减贫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扶贫行动,已使得2.5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减贫事业方面的巨大成就。

但是,取得“两个奇迹”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一方面,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10%①;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减贫事业仍然面临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返贫致贫因素交错存在、特殊类型地区问题突出等诸多挑战。于是使得我们去重新思考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朗(2002)对生态经济的定义是指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能否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来继续保持减贫的奇迹?若能,那它又是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模式来实现减贫?

二、关于发展生态经济产生减贫效应的不同意见

目前国内对于发展生态经济能否带来较好的减贫效应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看法。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与十报告都重点提到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看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自然基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从地方层面来看,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很多农民确实乐意参与,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贫困程度和减少贫困人口,又可以促使经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建设带地区的很多农民通过营造经济林、发展生态旅游等途径实现了增收致富。但是,在支持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在某些地区,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强行推进的环境保护运动确实使得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但是村民们变得更贫困了,于是出现了关于“先要温饱还是先要生态保护”的争议,这种争议使得发展生态经济在部分地方反而受到了排斥。

从文献综述方面考虑,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与减贫的研究相对较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生态环境和贫困的关系,其中有学者(何运鸿,2001)对“生态贫困”下了各自的定义,李虹(2013)则将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联系起来,认为促进生态资本增值有利于生态贫困治理。与“生态贫困”概念相对应,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的“生态扶贫”作为新时期一种新的可持续扶贫方式出现(查燕等,2012)。同时,对于“贫困―生态破坏―进一步贫困―进一步破坏”的恶性循环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其中迈克尔・P.托达罗(1992)就提到造成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周永娟等(2009)也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资源的可利用性的同时,也是导致地区经济贫困和社会落后的根源。可以看出以上的研究大多都是从脆弱的生态系统或者生态遭受破坏会导致贫困的逆向视角来支持要进行生态保护,否则会面临更大的贫困。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直接表明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可以实现减贫。刘艳梅(2005)在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与贫困时,就认为需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发生。此外,作为生态产业之一的生态农业旅游被认为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王茗等,2009)。基于各类文献,本文将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贫困三者反应在图1上,考虑到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弊端,必须引发我们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本文认为: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其减贫路径模式可以促进减贫。

图1 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示意图

三、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效应的路径模式构建

本部分内容构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见图2)。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必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这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前提。一旦超出范围,直接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破坏,一方面所谓的经济发展不再可持续,另一方面可能进一步导致贫困发生。

图2 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

在阐述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路径模式前,有必要先解释所谓的在发展生态经济前提下“减贫效应”的基本内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早在1997年提出“人类贫困”的新概念,并开始测算不同于世界银行贫困标准的人类贫困指数(HPI),该指数用于衡量和评价某个发展中国家、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HPI由预期寿命在40岁以下人口比重、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重等多项指标构成。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采用衡量贫困的新方式――多维贫困指数(MPI),包括10个指标,其中涉及到了儿童死亡率、饮用水等方面。而世界银行衡量贫困使用的是收入标准,其绝对贫困线是每人每日收入1.25美元。可以发现,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饮用水质量、人均收入等都作为国际上较认可的衡量贫困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本文,将预期寿命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最终反映为减贫效应,也即是发展生态经济前提下“减贫效应”的基本内涵。

与减贫相联系的生态经济应该主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主,摒弃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融入生态理念,其减贫效应的影响机理是比较明显的。首先,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达到减贫效应。生态经济是要求人们通过努力去恢复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进行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浪费等,同时逐步进行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此减少包括大气、土壤等在内的环境污染以及降低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潜在风险,使得人居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最后形成的是一种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这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而这样的生态效益的积极影响便是:饮用水质量得到逐渐提高,使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会降低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环境污染相关类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会降低与环境有关的儿童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另外也会有助于使得人们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从而最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此外,生态经济要求的是环保绿色无污染的最终产品输出,特别是对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来说,基于生态环保理念,最终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而这些绿色无公害食品消除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使得人们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最终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

另一方面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提高人均收入达到减贫效应。生态经济能起到减贫效应最直接的判断就是能够提高人均收入从而使得贫困人群获得物质层面甚至精神层面上的基本满足感。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大力实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政策,使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度尽可能地减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雨雪冰冻、洪水、旱灾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其直接的积极影响就是使得广大地区农民的庄稼作物由于受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再加上运用生态原理和依托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专业培训所获得的管理手段,使得农业产量得到较大幅增加,从而最终能够使得农民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二是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逐步形成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消耗、低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包括建立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一批企业聚集区,从而使得农民等广大低收入人群有机会参与生态经济活动过程,获得各种可能的参与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区等的就业机会,最终增加农民等贫困人群的人均收入;三是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方面,贫困地区人们结合本地区实际,自主经营并发展合适的包括养殖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等特色增收生态产业以及积极发展菌类、药类、林药、茶类等林下产业,并逐步发展诸如生态采摘和农家乐等一定规模的生态旅游业,产业的有机结合使得能够较好地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给贫困地区人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的文献对于减贫的途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等方面,而对于发展生态经济的减贫作用并未有较多的研究。本文论述了发展生态经济可以通过提高预期寿命和增加人均收入两方面达到减贫效应。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协调生态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的关系,对此提出以下两条政策建议。

第一,从国家层面考虑,除了注重通过经济增长和发展金融等方式来达到减贫效应,还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国很多地区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交织,生态环境成为重要致贫因素。由于生态经济本身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应该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加强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用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非农就业能力,并建议:一方面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并有计划、针对性地设立生态经济区;另一方面建立融合经济发展部门、扶贫部门以及生态保护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统筹生态经济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贫困地区人民层面考虑,除了接受可能的各种政府扶贫补助,贫困地区人民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发展生态经济及相关的的一些政策支持,积极参与到生态经济活动过程中。基于生态经济带来的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贫困地区人民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减贫致富的理念,并建议: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及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政府支持、农户主体、多方参与”原则,并主动动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增收产业,另一方面农村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主动从农村转移出来,在接受非农就业能力培训基础上,积极进入生态经济区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经济区域寻找并获取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个人收入,最终达到减贫效应。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2年2月《中国环境报》上的文章《如何缓解资源环境瓶颈?》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经验与反思[J].财经界,2013,12:50-5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08.2008.

[3]研究会.事业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东方出版社,2002:45-47.

[5]何运鸿.消除生态贫困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2):33-34.

[6]李虹.中国生态贫困的主体分析[J].生态经济,2013,08:41-44,50.

[7]查燕,王惠荣,蔡典雄,武雪萍.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01:79-83.

[8]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102-103.

[9]周永娟,王效科,欧阳志云.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65-167,18.

[10]刘艳梅.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型反贫困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97-101.

[11]王茗,喻晔.生态农业旅游是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模式[J].农村经济,2009,10:84-85.

作者简介:李冠杰(1991-),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扶贫等。

上一篇: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下一篇:医院内部控制问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