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导线点变形规律研究

时间:2022-06-28 06:48:39

矿山测量导线点变形规律研究

摘要:矿山测量是矿山工程中的基础专业技术之一,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测设环境的影响,有很多造成失误进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实际测量成果着手,分析绘制点位的变形曲线,研究了导线点变形量的大小、变形周期规律。

关键词:矿山测量 测量导线点 平面位移 高程沉降 变形规律

矿山测量工作是一项重要而严谨的工作,它肩负着矿井的开拓、准备、回采巷道的测设,标定任务。它与设计、施工紧密相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测量所敷设的永久控制点或临时导线点一般布设在巷道中,围岩稳定的顶板上,但由于井巷工程特殊条件的限制,受周围环境、地质构造、巷道压力等条件的影响,会不断地产生平面位置上的偏移和高程上的沉降。导线点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因而,研究其变形规律是必要的,对于测量人员来讲,掌握本矿井的各个地点的导线点变形规律,并定期进行复测,更新整个测量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一、煤巷观测

①在将近2个月的时间内,对一工作面上顺槽中布置的5个导线点多次测量,对其平面坐标分析,可得出下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②对其高程分析,可得出下图:

图四 图五

图一为2个点的位移变化,稳定后的位置与初次测量位置存在2cm、4.5cm的位差,在导线点距掘进工作面迎头有较长的距离(最少30m)后,才渐渐趋于稳定(忽略导线测量中存在的误差),稳定在3mm的范围内,不再出现较大位移变化量。

图二是2个点的位移变化,稳定后的位置与初次测量位置存在1cm、2.5cm的位差,同样,稳定后位移可以保持在3mm的范围内。

图三为其中一个观测时间较长的导线点。鉴于井下工程的特殊环境,点的位移量并不是稳定以后就固定不变,是在稳定一段时期后,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形,然后再趋于稳定。

从图四、图五中可以发现,点位高程的沉降上也有着类似的规律。

还可以发现,点位的位移量总是在垂直于巷道掘进的方向上的分量要大一些,最大位移量也总是沿着这个方向。

原因在于,36U型钢棚在架棚支护时,棚子与帮壁总存在一定的间隙,而当顶帮的压力将这个间隙压实的过程中,也会将U型棚压动变形。煤巷的导线点原本就是在顶板的木柱鞋上布置,因而也随之变形。另外,巷道压力显现也并非是一次性的,而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应力释放后,顶帮趋于稳定后,导线点也会渐渐稳定。

二、岩巷观测

图六 图七

图六、图七为一岩石集中运输巷内的导线点的位移变化和高程变化。初次测量时,其位置位于工作面迎头退后15m,在其随后的50天,测量所得数据均未出现较大差异,最大差值为8mm,稳定后变化范围在2-3mm。

岩石巷道无论是顶板还是围岩的稳定性都要好的多,除了部分顶板较破碎,顶板显现出现压力明显,甚至浆皮开裂的巷道外,其他岩石巷道导线点的变化规律也基本如此。

三、结论

1、测量导线点是布置于巷道顶板之上,顶板的稳定程度直接决定了导线点的变化量大小,导线点的可靠与否。因而测量人员在敷设导线点(尤其是永久导线点)时,除了必要的前后通视、测量安全方便外,还应注意到导线点布设的顶帮稳定程度。

2、煤巷中导线点变化规律呈阶梯状曲线,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后,会趋于稳定,应力再次释放后,会再次呈现上一个周期的变化规律。因而,在煤巷测量中,都应从最近的岩巷内选择稳定可靠的导线点,向内引点测量(除精度要求不高外,如:测算粗略的标高、坡度,或确定工作面位置等)。

3、岩巷中布置的导线点则相对稳定的多,在短期内变化量非常小,可以认为没有变化。

4、测量人员需总结分析所在矿井的点位变化规律,才能及时复测与更新测量系统,才能避免因已知点位发生偏移、沉降,而测算出错误的成果,导致工程事故。

参考文献:

[1]李丽;赵晓丹;法维刚. 解析法求支导线终点误差[J].《测绘科学》,2009年;

[2]张国良.矿山测量学[M].武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朱建军,贺跃光,曾卓乔. 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2005年;

[4]胡振琪,王家贵,余学祥.应用工程测量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5]朱建军,贺跃光,曾卓桥.变形测量的理论与方法.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6]闫海鹏、张公开著《矿压测控技术》,中国矿压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点位误差椭圆在贯通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ID3算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