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时间:2022-06-28 05:56:41

艺术批评与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感知体验与解释评价。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开展艺术批评活动,开展艺术批评可以改善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艺术批评具有可行性。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认真细致地分析作品,为幼儿讲解音乐作品的相关信息,引导幼儿自主表达批评感悟,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批评能力。

【关键词】艺术批评;音乐欣赏教学;大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3-0022-03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大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批评则是基于多学科的艺术教育(DBAE)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学中能否借鉴艺术批评的思想,如何借鉴,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

一、艺术批评概述

在现代艺术体系诞生的同时,现代艺术批评也产生了。〔1〕自20世纪以来,艺术批评的发展尤为迅速,以至于有人把20世纪称为“艺术批评的自觉时代”。艺术批评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通常把“批评”解释为对缺点、错误等提出意见,与“表扬”相对,致使有些人通俗地把“艺术批评”等同于对艺术作品的否定评价,这其实是对艺术批评的一种误解。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批评”一词的本义为“指出优点和缺点”。〔2〕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批评”意为“对某人或某事的优劣特征作出公正、谨慎评价的活动,尤其是对书籍、音乐等”。〔3〕艺术批评应该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而不仅仅是对其作出否定评价。

从宽泛的角度讲,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感知体验与解释评价。〔4〕其中,感知体验是解释评价的前提与基础。成功的解释评价融入了反复的感知体验,它能给作品欣赏者带来某种启发和指导,帮助欣赏者注意到作品蕴涵的意义,从而激发欣赏者更积极地去感知体验艺术作品。

虽然成人的艺术批评与儿童的艺术批评在广度、深度和理性成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它们都是评价主体在自身对艺术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解释与评价,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

二、艺术批评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开展艺术批评活动

从许卓娅教授等人有关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不仅要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初步感知和体验能力,还要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如“喜欢参与并注意吸收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喜欢与他人谈论自己的看法”等。〔5〕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实现这些目标呢?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适当加入一些批评语汇,通过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与评价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开展对音乐作品的初步批评,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欣赏和交流音乐作品的兴趣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促使幼儿更深刻、更细微、更有意识地倾听音乐作品,体验音乐欣赏的乐趣,而且可以激活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悟,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2.开展艺术批评可以改善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一味重视教师的讲解,轻视幼儿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幼儿自身对作品的感知与体验,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的存在。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中,音乐作品的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评判和鉴定,幼儿只是旁观者或者潜意义的参与者。这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导致幼儿不能完全领会或者根本无法接受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评价。教师的过早介入有可能成为幼儿思考和评价音乐作品的障碍。

一旦艺术批评被明智地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与评价就成了辅助工具与参考信息,幼儿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开始乐于表达与讨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艺术批评是一种主动探究分析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求幼儿不断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促使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长此以往,当幼儿意识到音乐作品蕴涵的某种力量,开始不由自主地以某种方法去理解和创造音乐时,艺术批评与音乐欣赏的互动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3.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艺术批评具有可行性

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艺术批评,并不是要教授幼儿如何进行专业的艺术批评,也不是要培养专业的艺术家或批评家,而是要借鉴艺术批评的方法与思想,让幼儿在接触音乐作品时尝试与音乐家、音乐作品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这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特点与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了艺术批评的方法,这为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艺术批评奠定了实践基础。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这为艺术批评的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艺术批评是艺术和语言的碰撞与交融,幼儿越是熟悉语言,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越有利于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

三、在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艺术批评的思路

1.寻找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

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现有经验,符合大班幼儿兴趣需求的欣赏对象。所谓“适合”与“符合”,就是要选择那些欣赏难度与大班幼儿自身能力相协调,又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欣赏对象。这种欣赏对象既不会让幼儿觉得力不从心或者索然无味,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令人感动并且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要能够激发幼儿的批评欲望。教师在选择欣赏对象时必须考虑这个作品的动人之处何在,它因何而动人,能否打动幼儿。例如,世界著名乐曲《梦幻曲》(舒曼作曲)、《天鹅》(圣桑作曲)、《春之歌》(门德尔松作曲)等不仅艺术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描写的内容都是幼儿比较熟悉、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还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很容易唤起幼儿的欣赏兴趣。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可以作为参考。

2.认真细致分析音乐作品

当大量合适的材料被收集起来时,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细致地分析材料。这主要是教师的职责,并且是将艺术批评顺利带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大班幼儿知识经验欠缺,在开展艺术批评活动时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因此,在将音乐作品导入欣赏教学之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如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声、乐句、乐段等,还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情绪、风格等。教师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和处理,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及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更有效地落实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3.塑造音乐作品良好的第一印象

音乐是听觉艺术,如果不注意倾听,往往容易错失音乐作品中的美好内容。只有音乐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绪与幼儿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引发幼儿的艺术批评冲动。因此,在首次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作品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水平,用生动有趣的口吻和带有启发性的谈话讲解音乐作品的相关信息,塑造幼儿对音乐作品良好的第一印象,〔6〕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作品上来,为幼儿创造一种能够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心境,以便幼儿更深入地感知音乐。

4.引导幼儿自主表达批评感悟

艺术批评的关键是引导幼儿自主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表达包括两方面:一是解释,即幼儿表达自身的感知体验;二是评价,即幼儿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表达。

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职责是捕捉幼儿的真实体验和心理转变,鼓励幼儿大胆交流与表达自己的感悟,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是要追问理由,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位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允许幼儿在发表意见或听取其他幼儿的意见后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教师过早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造成幼儿的认识屏障,对幼儿产生误导,甚至切断幼儿的自主想象。幼儿自主表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幼儿进行艺术批评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活动开始时,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知体验。教师切忌表面式的提问,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这些提问缺乏启发性。教师也应该避免主观性的提问,不能一厢情愿地引导幼儿从教师的思考角度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否则会限制幼儿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教师还应该避免满堂式的提问。教师在活动中不停地提问,看起来整个活动热热闹闹,幼儿都在积极思考,实际上不停的提问可能会打断幼儿思维的连续性,不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深入感知,自然也无法成功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果动静结合,在给予幼儿一定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问,效果可能会更好。

由于幼儿的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与审美经验比较缺乏,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表达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以适时提供帮助,引导幼儿更规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提升艺术欣赏与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沈语冰.何谓艺术批评〔J〕.新美术,2002,(4):62.

〔2〕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829.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02.

〔4〕沃尔弗,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滑明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

〔5〕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0-161.

〔6〕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上一篇:动画片辅助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 下一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