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病理分析

时间:2022-06-27 08:31:44

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病理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的组织学与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分析卵巢黏膜上皮内癌13例,全部病例随访2个月~10年。结果:卵巢黏膜内上皮癌13例,死亡2例。对照组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55例,复发1例,现仍健在,伴腹膜假黏液瘤2例,死亡2例。结论:卵巢黏液性黏膜内上皮癌10年内死亡率比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组高。

关键词 卵巢黏膜内上皮癌 黏液性囊腺癌 生物学行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7

资料与方法

1988~2008年收治手术切除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标本13例,随访2个月~10年,其中3例失访(8.5%),同期55例卵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作对照组,随访2~10年,其中16例失访(29%)。

方法:全部材料参照2001年WHO[1]关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1988年sumithran[2]提出的无明确间质浸润的卵巢黏液性黏膜内上皮癌诊断标准;卵巢黏液性囊腺癌间质浸润为1996scully提出的标准为依据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研究,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

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X 检验,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确切概率,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临床诊断:13例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年龄19~74岁,平均46岁,交界性肿瘤平均40.7岁。

病理观察:卵巢黏液性黏膜上皮内癌,其特征性结构为微小真性实性肿块区域,伴随大小不等的及原绒布样结构。而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以薄绒布样结构和大小不一状结构为主要表现。注意鉴别真性实性区域和良性蜂窝状结构及胶原纤维化囊壁区域。

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与黏膜上皮内癌及黏液性囊腺癌的预后比较: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与卵巢黏膜内上皮癌比较差异有显著(X =8.865,P

讨 论

卵巢黏膜上皮内癌归入交界性肿瘤,但由于黏液性肿瘤自身的内陷性生长特点,卵巢黏膜上皮内癌,伴有腹膜假黏液瘤者15.3%~25%患者复发后预后差。建议将卵巢黏膜内上皮癌,伴有腹膜假黏液瘤者从卵巢交界性能黏液性肿瘤中独立分出,以有利于临床积极治疗,随访减少术后复发与死亡。

1987年Michael[3]观察的11例多数长期存活,平均复发时间为6年的结果相符,提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肿瘤,可以复发并长期生存,而伴有腹膜种植形成腹膜假黏液瘤者,预后极差。

在仔细回顾分析死亡病例的病理切片和临床资料及随访调查中发现,病理分级越高,肿瘤细胞侵犯卵巢包膜的比率越大,而侵犯包膜并穿破包膜者,均有不同程度宫旁周围组织,器官及大网膜累及,相对临床分期也高,11例死亡病例中,有7例为侵犯包膜,累及宫旁组织、器官或大网膜。提示病理分级高伴临床分期高者,死亡率高。36例病例有趋向直接播散或转移到盆腔或附件脏器,转移到子宫或盆腔、腹腔内尤其多。

虽然目前大多数预后因素,考虑临床病理分期为临床治疗选择的惟一参考因素,而病理因素中,细胞异型性,侵犯包膜,穿透包膜,并形成肿瘤周围组织器官,大网膜累及者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Scully RE.Histological typing of ovarian tumors.second Edition.WHO.Histological classfication of Tumours. springger:New york,1999:3-9.

2 sumithran F.susil BJ,looiJM.The prognosis significance of grading in borderline mucinous tumors of the ovary.Hum pathol,1988,19:15-18.

3 Michael H,sutton G,Roth G,Roth 1M.ovarian Carcinoma.with extracellular mucin production:Reassessment of"pseudomyxoma ovarii et peritonei"IntJ cynecol pathol,1987,6:289-312.

上一篇:超声诊断胎儿唇腭裂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B型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2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