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文章语言生动起来

时间:2022-06-27 04:52:12

浅谈如何让文章语言生动起来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语言则是思维的直接显示,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文章的质量,一篇好的文章,固然决定于思想的精深,意味的隽永,同时也有赖于作品的语言优美。唐朝诗人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可见,丰富多彩的语言,是使文章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得使人乐意看,即怎么做到语言生动呢?

一、多用形象的词语

这是要求语言能绘形绘神,绘声绘色。写人,呼之欲出;写物,栩栩如生;写景,历历在目。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并能唤起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真切的感受。例如,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三味书屋读书情况的描写:“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下错厥贡苞茅桔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的朗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首,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段文字不仅清楚的描述了当时读书的情况,而且通过“放开喉咙”、“人声鼎沸”、“低下去”、“静下去”、“摇首”、“拗过去”等词语,把读书的场景、人物的情态,都写得活灵活现,使人读后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二、善用群众的口语

群众的口语,生动活泼,表现实际生活。我国许多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采集群众口语,并经过提炼加工,使之用在文章中朴素精炼,生动流畅,念来顺口,听来明白。如赵树理、峻青、刘绍棠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群众的口语,还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如“好了伤疤忘了疼”、”吃水莫忘掘井人”等,这是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这是谚语;如“擀面杖吹火”、“懒婆娘的裹脚”等,这是歇后语。这些群众的口语,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运用得当可以增强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三、活用歌词、名言警句等

生活中,一些歌词、顺口溜等,都极富生活情趣。若灵活运用,会使文章很有意思。如写母子亲情的文章,开篇可以由《常回家看看》引出;写见义勇为的事迹,结尾不妨来一曲气势磅礴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文字既新颖独特,又含蓄的表露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名言警句,经过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之效。如写勤奋之类的文章,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谈理想时,可以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颂扬人物品质高洁,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

四、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是一项富于实效性的语言表述方式。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运用比喻,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夸张,内容不失幽默……使用修辞格式,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同的辞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使用比喻,要求新颖,贴切;使用夸张,要求合情合理等等。二是精心选择,不能滥用。

五、句式要富于变化

如果文章的句式单一,就会显得呆板,读来令人厌倦;如果句式多变,就能给人以生动的感觉。汉语的句式很多,我们可以灵活的选择使用。比如为了表示不同的语气,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为了强调不同的主观感情,突出不同的客观事物,有主动句、被动句,有肯定句、否定句,有正装句、倒装句等等。为了表现语言的节奏感,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例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有一句婵娟斥责宋玉的话。原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句: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原句使用陈述句式,虽然也表现了婵娟对宋玉离开屈原的不满情绪,但语气比较平缓。改句变为感叹句式,语气就加重了,愤恨之情也表达得更充分了。所以郭沫若说,这一改,“就够味了。”

总之,要做到语言推陈出新,我们平时一定要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看报,多练笔。写作时,要积极尝试,大胆使用一些个性鲜明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等。掌握了这些技法,你会写出充满情趣、新颖生动的好文章。

上一篇:健康学习 优秀成长 下一篇: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