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初探

时间:2022-07-05 06:33:02

摘要: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对略读课文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略读课文的特点、现状、性质与课型等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与广大语文同行交流切磋。

关键词:略读课文 特点 现状 性质 略读课课型

什么是略读?略读就是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然后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其他的单篇短文或长篇巨著,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7―9年级“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这对学生的略读能力提出了一个相当高的要求。与之相呼应的是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中略读课文的比例相当高,粗略统计,略读课文占了全部课文的一半。如以七年级上册为例,整册书一共有30篇课文,而略读课文就有15篇,刚好是一半。因此,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的教学确实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略读课文的特点

(一)浅易性

与精读课文相比较,略读课文较为浅显些。这样,学生就有了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把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从而在略读课文的课堂上学得更自主、更开放。

(二)归属性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样并不是孤立于教科书中的,而是归属于本单元的主题。也就是说,在主题上与精读课文保持了一致,是对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和《短文两篇》这两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样都是对“人生”这一命题的思考。

(三)文学性

纵观所有的略读课文,它们的文学性基本上都比较突出,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荷叶母亲》,无论在语言、表现手法、行文结构,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乘之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现状

(一)弃之如敝屣

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于是,有些教师便有了“忽略”的念头,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

(二)视之为鸡肋

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于是,有些教师就把它视为鸡肋,“弃之可惜”,但上了也只是马马虎虎走过场,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三)溺之如独子

前文已提及略读课文确实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因此有些教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放手,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使略读不“略”。

三、略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一)自主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拓展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7-9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教师可以把课内的略读课文视为一个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这扇门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三)集中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而应做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不必过于面面俱到,应当抓住一点进行突破。教师还应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四)实践

略读课堂其实就是进行演练的战场,学生用自己所学得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阅读,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把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

四、略读课文课型初探

经过近两个学年的摸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我现将比较成功的课型整理总结如下。

(一)美文朗读课

八年级下册的《雷电颂》是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他的文章语言尤其有特色,用词华丽而又新鲜,语言富有诗意而又洋溢着激情,修辞手法的灵活而多样,使文章富有感染力,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根据这一点,我决定用朗读法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领略语言的魅力。于是,我先找了赵忠祥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兴趣与欲望。接着,我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是我自己范读,学生个别读,对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到最后是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并且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主题阅读课

八年级上册的《信客》是余秋雨的作品,仅靠这一篇文章想让学生领略作者的文字魅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决定采用主题阅读法,即通过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余秋雨的文章,从而能真正走近余秋雨,感受一代文化学者的深厚功力。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引读《都江堰》等三篇代表作,请学生总结他的作品特点。我还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三部作品,激起了学生巨大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主题阅读课除了以一个作家为主题外,还可以一类作品为主题,比如以《春酒》为例可以台湾作家的思乡为主题等。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真正让略读课文发挥了它的桥梁作用,使学生走进了语文的世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以读促写课

教师应挖掘略读课文的写作亮点,给学生以写作上灵感和启示,真正做到以读促写。比如,七年级上册《蝉》与《贝壳》都是短小精悍的美文,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起抽象深刻的哲理,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对物的描写都细致入微,清新而自然。这种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实用易学,对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写作范文。经过当堂课的学习与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运用在平时的作文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略读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教材中有它独特的地位与任务,我们切不可把它当做鸡肋,又不可过分溺爱使它失去自己的个性。我愿与广大教师一起探究,让略读课文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国兴.简中有精,略而有得[J].作文教学研究,2011(2).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

[3]李淑艳.教学略读课文的一点体会[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1).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下一篇:体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