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名师思想,练就自我语文教学智慧

时间:2022-06-27 08:21:44

学习名师思想,练就自我语文教学智慧

摘 要:参加第八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活动让笔者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学习名师的思想,更要学以致用,练就自我的教育智慧。本文试图结合名师的思想,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以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名师思想;语文教学智慧

一、重视灵活地运用“新课标”

课改多年,我们除了要提倡新的教学,更应知道课改的来龙去脉。人人皆知,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所引发的教学改革是有重要原因的,而直接引发这次讨论的是《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上的三篇文章:著名剧作家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中学语文教师王丽的《中国语文教学手记》和大学中文系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可以说,他们对当时的语文教育状况是有很多看法的。

学习运用新课标是要有选择的、注重个体式的,而不是唯条条框框至上。学习完本次会议后,名师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灵活地重视“新课标”。众所周知,“新课标”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准绳,为我们指明的是大方向。所以,各位教师在重视“新课标”学习的同时,更应该结合个人、岗位实际进行重视、运用。名师们之所以是名师,那就是他们灵活地运用“新课标”,比如李卫东老师所提倡的把握学段重点教学观点。

二、字词教学形式多变

通常,我们在教授字词的时候往往单独列出,一一进行讲解,一般从音、形、组词等方面予以重视。此种教法,从形式上来说,比较单调,长此以往,教师、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但本次名师在讲解字词教学的形式上却有重大变化。

比如,在正音上,“五岭”这个词,正音的同时还要变调;词语的讲解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组,组内又可以细分,如“艳丽”与“淡雅”是反义词;重视词义、词源的学习,如“富饶”一词的解释,从字到词,从当今义到古代义,逐一有序讲解,“富”是房屋与田地的象征,“饶”是食物的表示,“富饶”一词就是丰富、物产多之意。这样一来,学生易学、乐学。

我们知道字词与语境联系紧密,语言是运用的,在用的时候才是活的,但在用的方面却也有讲究。在本次活动中,多位名师运用语境教学法,如李卫东在讲解“傲慢与奚落”这组词时,联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语境,不但能让学生知道它们的文中之义,更能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感彩,这正是教师精心处理、水到渠成的教学。

三、重视学段教学

字词篇章、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熏陶和文学审美等都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低中高学段是有所讲究的,比如低段,字词教学就是重点,中段就涉及句子的学习,其中就有写话、习作的学习(当然,本学段重点是写片段),高年级就涉及段落、文章的学习了。所以学段的内容和重点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安排,是有机的整体,但又不是让知识点次次重复的,累计叠加的。比如,三年级《花钟》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认字,还要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句子表达、概括段意等,但教师的重点还是在句子的表达与运用上。

四、直面挑战,开展不同文体教学

从会议议程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诗歌教学(《长征》)、有说明文教学(《长征》)、有寓言教学(《陶罐和铁罐》)等。本次活动,不同的文体教学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各位教师都讲得比较精彩。下面笔者就以我们平时较少上的诗歌教学《长征》一文来列举。

在《长征》一文中,教师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写本诗所寄予的感情,而其他知识就避轻就重。但体现作者的情感,执教者关键要用字词句来说明:长征这个课题,“长”指长远,即长征25000里路程,而“征”是征途、路程、路途之意,即指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份到达陕北这段路程,经过多媒体一演示,学生全懂了长征之长;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乌蒙”“磅礴”,还有“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词语来体现长征之难。而“闲”“暖”“开颜”等词句却体现了以诗人为代表的革命者乐观的精神。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加重“喜”字,在课堂的朗读中学生能回味久久。

五、推陈出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要在课改中创新尤其难。课改到底指什么?课就是课程,就是课堂;改就是要改革,改变固有的基础,形成新生事物。但通过什么来改,值得我们深思,那正如很多名家所指,课改就是要改课,改进我们的课程,改进我们的课堂。

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坚守改课来实现课改,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改机械式、注入式的接受学习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例如,《花钟》一文中按时间顺序—凌晨四点、五点、七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傍晚六点,这些话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让学生来概括,之后表演,再表达,再记录。如此,形式新颖,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课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并不高深莫测,而是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鲜活的存在,正如以上例子,我们的教学名师就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实现、达成新课标的。

参考文献:

[1]邹静之.女儿的作业[J].北京文学,1997,(11).

[2]王丽.中国语文教学手记[J].北京文学,1997,(11).

[3]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J].北京文学,1997,(11).

[4]成尚荣.语文新参考:小学语文名篇赏析及教学建议(3年级、5年级)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做自己眼里的成功者 下一篇:以“精英”的名义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