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知识管理规划与设计

时间:2022-06-27 05:12:44

企业大学知识管理规划与设计

[摘 要] 本文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知识管理现状,提出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分析上海电力进行知识管理的需求和企业知识的来源;划分了知识的层次,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层次划分 知识体系结构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企业欲谋生存、求发展则必须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经营运作中去。知识管理不仅能作为战略武器不断支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作为战术武器直接辅助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大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公司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知识的沉淀管理与分享。

一、知识管理内涵

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两次重大的转变。其中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分别是以土地和货币的物质资源为基础,同属物质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到目前为止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做出了共享,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Polanyi)、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 彻驰曼(Churchman)、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广孝(Hirotaka Takeuchi),美国波士顿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佛拉保罗、美国的维娜•艾利、维格(Wiig)、奎达斯(P. Q uitas)、法拉普罗(Frappuolo)等众多学者。

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网络在西方各国白领部门迅速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效率,也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期间,在知识管理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为今天的知识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1990年,哈默(GrayHaem)和普拉哈拉德(C.K.Prahlad)发表了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论文,提出员工的技巧、经验 等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观点,并指出企业竞争力在于创造核心能力。1995年野中郁次郎(Nnoaka)发表了题为《知识创新型企业》的论文。这篇论文揭示了日本企业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给美国企业带来很大的震动。1939年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著作,并在书中宣告人类社会正处在知识社会的大门。1959年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出版了《创造知识的企业》,对知识管理做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形成知识管理的研究圈。

二、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

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导入知识管理体系的全面谋划,首先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现状,找出差距,分清重点,确定可能的方向;其次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的相关部署、战略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形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1.企业大学知识管理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当然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管理的目标最终将是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不断的创造利润。把企业大学的知识管理目标分为效益目标、效率目标和效能目标。

效益目标包括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或增强;实现企业执行力的落实;实现企业生命力(稳固与创新)持续与增强;实现对经营管理战略的支撑等。

效率目标是指决策支持知识管理确保领导决策;岗位技能知识管理确保工作质量;流程操作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协作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效率;氛围文化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激情等。

效能目标是指新员工融入团队或企业的过程,有了科学且高效获取知识的平台;员工在业务接手前有了取得相关岗位经验技能知识的渠道与平台;公司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员工知识的转化、沉淀、利用;企业知识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层的决策、执行、监控等有了顺畅的渠道和平台;领导对员工、员工对领导、员工对员工之间的交流;员工发表意见、疑惑解答等。

2.电力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分析

电力企业在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胆创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知识,这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企业大学来继承和发扬。

管理类知识是指公司在精益管理、卓越绩效、安全意识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多而复杂,员工对整体流程及自己岗位在流程中的地位不清,急需梳理。

技术类知识包括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通过进站工作的方式,集中全公司的科研成果和先进设备,发挥公司各单位骨干的力量,科技创新,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课题;公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比如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网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负荷监控系统、综合查询系统、PMS系统、ERP系统等等),并在这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技能类知识主要是老员工在一线工作多年,对工作中遇到的故障、事件都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因此希望通过知识管理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案例,用于教学,丰富新员工的知识;一些员工对新近设备的技术说明不愿意主动详细的学习,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够强,需要企业大学跟踪、研究和掌握全新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抽取出新技术中的精华部分,快速有效的传授给员工,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知识;关联性专业和上下道工序知识也需要整合,同时还应考虑与其他机构或行业的接口知识。

另外,通过企业大学的培训实现知识快速的增值,才能体现企业的效益。培训中应该实现资源重组、充分利用、以及增值;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要做到知识的积累、沉淀和共享,通过建立知识库、经验库提高培训的效率,降低培训成本。

3.电力企业知识来源分析

知识的来源主要分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如下表所示:

三、企业大学知识管理体系规划

1.企业大学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无限的,因而定义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解析企业的流程;建立知识体系架构;梳理各岗位工作所产生的知识、员工贡献的知识、员工所需求的知识、常用的知识、基础知识、专家知识、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等知识内容;确定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具平台、组织和制度逐步使知识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上述划分公司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管理类知识、技能类知识、技术类知识。这三种知识各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互相支持,最终搭建起宏伟的“知识大厦”。

2.知识的层次划分

每一种类型的知识又会分为不同的层次,企业大学知识的内容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思想层、资源层、事项层和操作层。

3.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由于企业知识主要分为管理类知识、技术类知识和技能类知识,所以在进行模块划分时要分别考虑对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系统对企业大学的知识进行管理和使用。

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有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门户,用户可以通过Web Browser登录访问,系统内主要对管理类知识、技术类知识和技能类知识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模块的服务支撑系统由组织架构、KM机制、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组成,共同来为其提供支撑,在应用服务器层面是处理各种业务规则的应用组件层,可以采用IBM Domino 6应用服务器,并可与IBM Webshpere无缝集成。数据库层是存储各种信息(电子文件或数据)的数据管理层(Database Server),支持Domino文档数据库和Oracle/SQL 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在服务器层面使之可以运行在基于Intel的Windows体系平台、SUN、IBM、HP和Linux等开放系统。

四、总结

以上海电力企业大学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规划和系统结构的设计,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导入知识管理体系的全面谋划,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现状,确定发展的方向,并分析上海电力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的相关部署、战略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形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战略。上海电力在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胆创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知识,这是上海电力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企业大学来继承和发扬。因此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好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增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Drucker P.Dyson E.Handy C Looking ahead: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1997(05)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3]Bertels T.Savage C M Tough Questions on Knowledge Manage ment 1998

[4]Huseman R C.Goodman J P Leading with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

[5]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1984(05)

[6]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17)

[7]Corner K 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1991(01)

[8]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oc of the Corpation 1990(03)

[9]Earl 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 2001(01)

[10]Tiwana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kl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2000

[11].Firestone J M. McElroy M W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12]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 2003

[13]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 2004

[14]南希•M•狄克逊.王书贵.沈群红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方法与案例 2002

[15]安妮•布鲁金.赵晓江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 1999

[16]多罗西•伦纳德•巴顿,孟庆国,侯世昌.知识与创新 2000

[17]彼得•圣吉.郭进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998

[18]Nonaka I.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1995

[19]Krogh G V.Ichijo K.Nonaka I Enabling Knowledge Creation:How to Unlock the Mystery of Tacit Knowledge and Release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2000

上一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下一篇:我国集团企业现金管理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