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时间:2022-06-27 02:23:34

浅析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摘要】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广泛,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治理。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的分析,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以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持续明显地上涨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它经常会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紊乱,相关机构也会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以规避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也一直在低位运行,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甚至被世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之谜”。然而,自2008年以来,我国开始出现物价上涨、通胀高企的局面,相关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日益高涨,使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2012年1月7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GPI)同比上涨5.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011年全年GPI高于市场预期的5.2%,创下历史最高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主义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以M2为例,在2010年以后都保持在70亿以上。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调控策略,出台了4万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计划。为了配合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也急剧增加。而信贷规模过大,会导致盲目投资和低资金利用效率现象的出现,这就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从而出现市场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接连出现民工荒事件,加之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各地方政府也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而工资成本的增加最终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的,工资成本的增加会推动物价的上升。

(三)美国政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使得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元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主要计算货币,这就引起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赖度过高,国际价格高涨必然会导致我国相关商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导致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

(四)大量热钱的涌入,加大通胀风险

在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我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定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且农业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落后、损坏的情况,很难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境内特别是部分农作物的主产区遭受了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南方雨雪冰冻灾害,2011年以来,旱灾、暴雨等也频频出现在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区,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之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也造成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在在GPI统计权重中,粮食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GPI的上涨。

三、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经济体最常用到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数量、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以达到改变货币供给量的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通胀高启的局面,应保证货币的合理供应,从源头上控制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发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的购买力,通过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进而减轻货币通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息率,公开发行国债等手段来调控货币的供应量。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十二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货币的流动性。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

在我国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当中,目前主要是投资导致总需求过大,且主要是政府投资比重过大,成为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面对由需求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压缩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针对目前投资过热的现状,政府有必要调整支出结构,扩大民生类支出,减少投资类支出。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对一些过热的行业要在财政政策上加以限制,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三)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很多的缺陷,面对近期的通货膨胀,更显出诸多不足,因此应尽快完成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升值不仅可以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凸显的情况下,促进人民币以渐进方式升值,不仅可以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促进企业转型,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四)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供应充足是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定性条件。首先,政府应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上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其次,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再次,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五)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需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所以应鼓励技术密集型以及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注重以技术的进步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1(33).

[2]杨枝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5).

[3]詹锦华.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上一篇:信息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问题研究 下一篇:加强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