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27 01:08:47

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TRIZ是一套成熟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讨论了把TRIZ理论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的策略,提出了以课程为载体,研究室为平台,研究性学习为主线的基于TRIZ理论的一个动态、开放式的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TRIZ理论;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在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过程中,离不开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教育部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硭担创新教育应是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研究课题,将创新理论TRIZ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基于TRIZ理论,依托研究性学习,多层次递进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1 创新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创新型国家代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要把教育的关注点放在批判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同时也要关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学相继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在一种开放式的工作室进行,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进行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也有很多工具供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动手,实验、探究、设计制作。几乎所有大学都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这些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过程。

我国在创新教育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从认知习惯上看,我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知识在量上的积累,注意对知识本身的拥有,对创新能力关注不足。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加强研究性学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与创造性是有因果关系的,没有探究性就没有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是国际教育比较推崇的一种教育策略,从广义的理解是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的理解是以问题或专题为知识载体,设计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 TRIZ理论概述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于1946开始创立,是在分析了250多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揭示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是一个由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20世纪90年代,TRIZ流传到西方,受到极大重视和迅速发展。如今TRIZ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它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及高效的创新成果享誉全世界。

TRIZ理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使创新过程变得有律可循、有术可依,大大提高创新效率。TRIZ作为高效的创新方法,在学校的推广,无疑对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

3 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TRIZ理论能帮助实践者准确定义问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两者的融合会产生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依托研究性学习,构建一个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依托必修课程,自下而上培养创新性人格

TRIZ是技术创新理论,完全可以融入到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以课程为载体,让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同时,学到创新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依托拓展课程,培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在必修课程中融入TRIZ理论,是以该课程为主,在相关的内容上适当地介绍创新原理,这种融入是零星和分立的,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让他们知道创新是有方法的,并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创新原理,而要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需要通过专门的课程,如开设TRIZ理论的选修课。将TRIZ理论课程化,确定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选修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作为课程的考核依据。

3.3 依托研究室,自上而下提高创新能力

依托研究室,以项目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为抓手,让学生接受TRIZ的实践训练。由老师给出课题(将老师进行的研究工作中的部分“问题”)让学生以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参与,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TRIZ理论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来自学生所学的各类课程,还可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进行,并延伸到毕业设计中。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多方面的体验,给学生提供发挥他们创新潜力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综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从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切入。在现有的必修课程中渗透TRIZ,并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营造创新校园文化氛围,这是对全体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拓展(选修)课的形式介绍创新理论,这使有兴趣学生可系统地学习创新方法,再以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构建了一个基于TRIZ的全方位覆盖,多层次递进,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始终的创新教育模式。

4 结语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把TRIZ理论渗透到必修课中,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让学生不断地接受TRIZ创新方法训练,依托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多种形式的TRIZ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螺旋式TRIZ创新教育。这样以课程作为一个载体,研究室作为一个平台,研究性学习为一条主线,形成基于TRIZ理论的一个动态、开放式的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Z].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殷华方.试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1).

[3]王发棠,韩小惠,卢琦.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及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4).

[4]江帆,王春,王一军等.基于TRIZ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09(16).

[5]赵志芳.高职院校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TRIZ理论初探[J].物理之友,2016(12).

[6]戴志敏,郭霞.科技创新方法嬗变与归一:TRIZ行为学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上一篇:伊朗设拉子地铁车辆轻量化碳钢车体设计 下一篇:自动锁式和一卡通式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