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

时间:2022-06-26 07:45:55

基于“微课”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

摘要: 微课建立在教学视频基础之上,是极具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降低他们的紧张情绪,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不过,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初次应用微课时多半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如何让微课增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和质量,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方法;模式

小学是信息技术课的启蒙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科的特殊性和科学性,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好奇心。但是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多数学生都会发现这门课程相对较难,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对此,及时寻出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堂,这无疑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方法。目前,多数教师指出利用微课的方式来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视频教学的牵引下学习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方面,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便可以及时向教师进行提问,而教师则可以就此了解学生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和短板,从而及时制定出准确合理的应急方案。

一、生动有趣,纠正视角

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之所以会表现得非常有兴致,积极参与,主要是由于他们天玩,而计算机又是一种趣味性、功能性、游戏性非常强的资源。所以说,小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动机多半都是受到游戏的牵引。科学地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牵引下回到课堂当中,以此纠正他们的注意力和视角,这恰恰是微课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七巧板游戏》为例:在制作教学视频期间,我在视频中融入了几幅游戏的截图,让学生观看一下这些截图,并思考什么是七巧板。之后,视频开始播放,里面的七巧板不断移位,变化,组成了一幅又一副的图形。这些图形不但颜色鲜艳,而且形象逼真,极具趣味性。此外,在视频中,我还录制了玩七巧板的具体流程,譬如单击开始的按钮,选择七巧板(每右击以此,七巧板都会旋转一个角度),然后将七巧板拖到拼图区域,放在选好的位置上。其余的七巧板同样如此操作,直至完成游戏。在观看视频期间,我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加之该节课本身便极具游戏特性,因此游戏集中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整体来看,这种操作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的心理,同时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全面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视频讲授,应答为辅

视频讲授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授知识的关键环节。此外,讲授法也是微课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视频中导入知识传授过程(证明知识的原理、定义、概念,完成相关技术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视频为依托,以口头应答为主导,是微课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这个阶段,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聆听视频中的讲解,当他们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向老师发问,或者是通过对视频的多次播放洞悉真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会给学生一种“如同上课”的既视感,同时还能降低他们的紧张心理,从而让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教师。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我的电脑”窗口》时:我首先为学生们播放了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间接思考,例如:“我的电脑”窗口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计算机中常见的文件夹和文件类别有哪些?如何正确地将资料存在其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在思考这三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相应的阻碍,这时,我们必须及时对他们进行解惑,以此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虽然视频教学内容循序递进,但是难免有些地方会让学生遇到问题,比如说没有看懂、没有听懂等。这时,我们要及时对视频进行回放,或者是暂停播放,然后系统讲解。整体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灵活性强,而且可以“对症下药”,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从而快速给予解决,达到理想中的教学目标。

三、科学演示,增强理解

演示法是微课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突出微课特点和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计算机课程,有些知识点的概念性和抽象性很强,小学生在初次接触时都会觉得无比的困难。这时,通过使用演示法,将抽象的知识利用视频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由教师亲自操作、演示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感受知识,这样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小学生所喜爱和熟知的元素,譬如利用卡通人物的头像来标注某些核心部分,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这个部分是重点环节。以《画图》一课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刷子”“椭圆”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这些工具来绘制简单的图形。在演示的过程中,视频不但交代了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工具,同时还交代了如何调节画笔的粗细,及橡皮擦的大小等方法。此外,针对不同事物的颜色,视频中还交代了如何给“椭圆”进行换色,并以此绘制出理想中的事物等。譬如绘制五颜六色的气球,绘制黑色的小蝌蚪等。其中,针对个别尚未理解的学生,我还对视频进行了回放,并着重描述了如何使用颜料盒(假如没有颜料盒,可以点击“查看”“颜料盒”),如何使用“刷子”绘制气球的线等。与视频讲授不同的是,演示环节需要学生自行去观看,这时教师往往会做出较少的讲解,只有在学生遇到个别无法完全领会的内容是才会给予适当地指导,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自行消化。

四、平台延伸,培养习惯

微课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中,同时还可以用在课下等时间段内,是一种基于翻转课堂之上,并通过简短的教学视频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教学视频的牵引下懂得如何去摸索知识,探寻知识,并切实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微课中,除了上述三点教学步骤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在互联网上索引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将某些较为经典的,或者是与课程知识相关的视频进行收集,以此达到平台延伸和习惯培养的目的。譬如在学完《修改图形》时,可以指导学生到教学论坛和教育天地等网站上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让他们将视频中不理解的部分做出记号,再拿到课堂中向教师询问,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吸收。此外,我们也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中供学生观看,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让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而出。须要我们注意的是:小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和知识含量都相对薄弱,所以,在收集和整理教学视频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充分的引导,以免学生因为收集太多的视频,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学,从而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此外,在制作和选择这类教学视频的时候,我们也要尽量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此确保他们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当中。

由于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充分注意,确保视频内容满足小学生的能力要求。其次,在制定教学视频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师要严格控制视频中的内容,切忌涉及到的知识点过多过杂,力求做到突出主题和疑点难点。最后,在上完一节微课之后,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以便发现视频内容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予最完善和最合理的改进,争取在下一次的微课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3]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白昱.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04).

上一篇:云技术环境下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 下一篇:初中语文学生预习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