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生物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13 09:20:44

小议高中生物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

摘要:在素质教育目标下,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模式开始涌现,其中就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都具有显著作用。笔者就如何有效推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引导;主观能动性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标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如今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唯一目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成为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开始进行反思,其中就包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对教学模式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型的以问题引导为形式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能力的自我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实施并获得满意的效果,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会提出高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推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利于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屡遭诟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知识传授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主动思考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数时候只竖起耳朵听老师的就可以了,无须过多的思考行为,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是在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利,长此以往,学生也将丧失主动思考的意识。如今我们想要在生物教学中引入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而要想让学生迅速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学习环境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的营造并非是做一两件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包括教学语言风格、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渗透等。总之,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开口,提出问题,甚至犯错,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信,为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心理基础。

二、努力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总是把“教”放在前面,“学”放在后面,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先天性地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再来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显然是不现实的。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中,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上教学过程,首先第一步是提出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来提问题,都要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倘若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一无所知,就无法顺着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实现,我们一定要努力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即在开讲之前,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自学机会,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再接下来引导探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当然,为了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包括布置预习作业,设计预习问题等,让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提前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有所认知,这样才能使得接下来的思考和探究成为可能。

三、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内容

生物教材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是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学生特点精心编制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很多的知识精华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着教材中的一些关键内容设计问题,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水分渗透作用的原理是什么?水分渗透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有什么区别?在植物细胞中,相当于半透明的结构是什么?除了水,其他物质进出细胞是不是也像吸水和失水一样?以上这一组问题就是围绕着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以及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在这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展开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思考活动,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问题设计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更加依赖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想办法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生物概念、规律异常抽象难懂,尤其是一些高度抽象概括化的生物概念。可以说,生物学科的这一学科特征让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吃了不少“苦头”。面对这样现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尽量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会有效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让学生顺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觉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习目标。就拿“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来说,这一概念在抽象性是较为显著的,大多数学生初次接触这个概念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思考和探究呢?于是,笔者先撇开这个概念本身表述,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袋一千克的黄豆,怎样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这袋黄豆中有多少颗黄豆?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学生给出了方法:先数出50颗或者100颗黄豆称重量(为了精确,可以反复多称几次),然后再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出一公斤黄豆的数量了。接下来,笔者又提出了问题:大量的黄豆数量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得出,但如果比黄豆更小的物质呢?比如一把细沙,怎么算出它有多少粒?又比如更小的水分子,怎样计算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量?以上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第一个问题那么简单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用到一个“集合”的概念,就好比把一袋黄豆包装成以100颗黄豆为一个单位的量,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物质的量”的概念。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设计,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对一些理论性知识认识上的不足,从而顺利地打开突破口,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

五、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

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但相较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这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有效。例如,笔者在讲完《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以后,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刚才用的实验材料改成黑藻叶片可以吗?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有质壁分离现象出现吗?”听到该学生的这一想法,笔者首先给予该学生大胆质疑行为的肯定,接下来,笔者并没有回答这名学生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来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己去做实验看看,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取答案。

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也在不断的体现,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优势尤其明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接受挑战,大胆实践,努力用高质量的问题和科学的引导方式实现生物教学素质化的目标。

上一篇:浅谈初中散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 下一篇:试论小学英语电子白板交互式课堂的有效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