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探析

时间:2022-06-26 09:02:05

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探析

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它的提出,不是理论上的一种刻意求新,而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母语教育体系中的合理部分。然而,对于语文素养的涵义、重要意义和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语文教育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一)学术界关于语文素养内涵的争论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界。然而,对于“语文素养”在教育界也有许多争论。作为新课标主要编制者,巢宗祺指出,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其实,“语文素养”作为一种理念,其合理性比较容易论证:但关键是新课标把它当作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其受到质疑是必然的,因为理念的相对模糊性与目标的相对明晰性本身就存在深刻的矛盾。

(二)语文素养的特点

从以上对语文素养的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是强调“后天的教养效果”和形成过程的。据此,我们便可以看出语文素养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的特点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同时具有整体性的基本特征。

二、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是多年语文教育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定向、目标集中、要求明确,就是为了在教学中容易把握。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是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整体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这是在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实践孕育了新的萌芽。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特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文化根基,让语文可以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家园、精神的居所。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今,社会要求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合而称为口语交际,这是一种新的提法。从中也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语文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读、写、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历来被师生所重视,但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上的力度,还是不够。要把语文素养放到语文教学上来看,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够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提倡多读、多写、多口语交际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言语知识能力以及语文的学习规律,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概念,是言语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果说,言语知识和技能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是核心,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重要的维度,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就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思想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则要在培养学生的言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加强对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提升,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也突出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那么,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的,这不仅要求语文老师的配合和指导,同时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好让我们的当代学生们都能够拥有较全面的、与之年龄相符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