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超调对银行稳定的冲击效应

时间:2022-06-26 06:15:42

利率超调对银行稳定的冲击效应

内容提要:利率自由化产生利率过高或过低现象即利率超调,本文对利率超调形成机理及对银行业稳定产生的冲击效应作了深入理论分析,期望能对银行业稳定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利率自由化 利率超调 银行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4-036-04

控制存贷款利率是金融管制的核心部分,其目的主要在于防止银行业在资金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同时政府能够利用低成本的资金实现特定经济发展目标。相比之下,利率管制造成了更多的经济扭曲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为防止存款从银行体系的流失,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抑制;低效率的信贷控制,致使贷款流向低盈利甚至非盈利项目;由非市场力量决定的存贷款利率损害存款人利益,引发资本的国外转移等。在发达国家,利率管制导致银行业资金来源的减少即脱媒现象,使得银行业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解除利率管制,由市场力量决定利率,成为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利率自由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尤其是实际利率的波动频繁并呈总体上升趋势即超调现象,对一国的银行稳定造成强烈冲击。

一、利率超调的形成机理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利率的自由化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实际利率异常波动并呈总体上升的超调现象。Patrick Honohan 在对26个发展中国家和12个工业化国家利率自由化的实证研究中表明(见表1),总体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实际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上升。在90年代中期之前,工业化国家的存款利率一直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期存款利率,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工业化国家的存款利率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却仍在上升。同期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利差也一直呈快速上升态势,与工业化国家银行利差的正向差距也不断扩大。而且,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率每月波动的标准偏差是同期工业化国家的2倍多,实际利率存在超高和超低两大态势。

利率自由化产生的利率超调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沈悦等利用IS-LM模型对封闭条件下的利率超调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但是,当今世界具有开放性特征,绝大多数国家逐步通过贸易和资本自由化,向着开放型经济体转变,因此,分析开放经济下的利率超调现象,将具有更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本节将利用Mundell-Fleming-Dornbucsh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理论,对利率超调现象进行分析。

对实际利率超高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情况,并且由于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在国际间高度流动成为分析的前提条件。在固定汇率制下,当宏观经济稳定时投资需求旺盛,利率管制的解除使得资金的价格得以迅速调整,因为名义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可以确保银行的资金来源,而确保市场份额的压力促使银行的信贷扩张行为并对高风险客户放贷,从而名义贷款利率也迅速上升。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粘性特性导致的价格调整缓慢,存贷款实际利率也呈快速上升态势。在资本高度流动的开放经济中,实际利率的快速上升使得国外资金价格相对低廉,同时固定汇率消除了从国外借款的汇率风险,因此银行会从国外大量借入资金,用于高风险项目的放贷使得实际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在浮动汇率制下,相同的经济条件使得利率自由化同样会促使银行采取提高名义利率的市场竞争策略,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会由于商品市场价格调整的滞后而快速升高。但是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对相对低廉的国外资金借入持审慎态度,因此银行对高风险项目的放贷能力受资金来源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可见,浮动汇率下汇率波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利率的过度上升。

实际利率超低现象的理论分析。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率超调也以利率过度下降即超低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宏观经济不稳定,利率自由化产生的竞争压力迫使银行实施低价格的资金供应政策争夺有限的信贷资源,导致名义利率的下降,而粘性的商品市场价格使得实际利率下降得更多。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条件下,相比国际利率较低的国内利率会引发资本外逃,政府将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稳定使得过度下降的实际利率难以及时纠正。在浮动汇率制下,低下的信贷需求和粘性的商品市场价格,同样导致利率自由化后实际利率的下降。与固定汇率不同的是,由于低利率产生的资本外逃使得本币汇率及时贬值,由于本币的及时贬值有利于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从而信贷需求得以扩张促使实际利率回升。可见,浮动汇率下汇率及时调整,对利率下降起到遏制作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对利率自由化的实际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在相同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由于固定汇率制的安排,实施利率自由化所引发的利率超调难以得到控制,尤其是在金融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从而导致利率超调呈现发散性的路径走势,表现为银行存贷利差的不断扩大,使得利率自由化的负效应在一段时间内得以延续。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利率自由化产生的利率超调现象能够依靠市场力量趋于收敛,表现为银行存贷利差在上升后能够趋于减少,而健全的金融结构将有助于收敛速度的加快,利率自由化的负效应得以及时消除。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利率自由化后,银行存贷款利差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一直呈上升趋势,利率超调对银行稳定造成较大冲击,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并且金融结构也不健全,即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等金融上层结构,以及金融法律制度、支付结算体系等金融基础结构发展滞后。工业化国家解除利率管制后,也出现了一定时期的利率超调现象,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过度上升的实际利率得以调整,银行存贷款利差趋于收敛,而工业化国家多数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同时金融结构比较健全,因此利率自由化的负效应能得以有效控制,对银行稳定产生的不利冲击,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予以消除。

二、 利率超调对银行稳定的冲击

实际利率的超高或超低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对一国的银行稳定产生不利冲击。

实际利率超高对银行稳定影响的不利冲击。在资本和商品高度流动的开放经济下,实际利率过高将对货币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造成冲击,进而对银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从商品市场看,高利率削弱了社会总需求,在过高的利率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储蓄倾向上升,消费需求下降,同时利率过高也提高了投资成本,抑制了投资需求,而且政府债务负担的加重导致政府需求能力受到限制,从而社会总需求的下降使经济增长受到制约,银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恶化。从货币市场看,超高利率导致各经济主体的持币机会成本大幅提高,各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下降,货币资金大量投入股票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各类资产,从而影响银行稳定。从外汇市场看,超高利率使得国外资金价格相对低廉,从而引发各经济主体对外资的大量借入,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风险的消除将进一步推动各经济主体的借入行为,从而积累了大量外债。与此同时,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可能导致本币供应的增加,易于引发通货膨胀,这些都对一国银行业的稳定造成负面冲击。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风险的时刻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债的过度积累,弱化了债务风险对银行稳定的影响。

实际利率超低对银行稳定的冲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超低对商品市场的冲击在于,各经济主体对利率过低的反应是储蓄倾向的下降,从而降低了一国的储蓄率。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条件下,各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并不确定,即使利率再低也不能促成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有力上升,并且受较低的储蓄率限制,银行满足信贷需求的能力受到约束,国内低下的储蓄率将造成一国资本形成能力低下,使得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不利于银行业稳定。就货币市场而言,超低利率使得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即产生流动性陷阱,为此各经济主体纷纷抛出各类有价证券增加货币持有量,各类资产价格暴跌,整个社会的财富大幅缩水,以致银行业稳定性受到不利影响。从外汇市场看,超低利率将引发资本的大量外逃,固定汇率制下,一国外汇储备将由于资本的大量外逃而很快耗尽,使本币面临大幅贬值的可能即货币危机。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由于本币汇率能够对资本外逃及时做出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剧烈的货币危机发生。无论固定还是浮动汇率制,大量的资本外逃使得银行业承受的汇率风险急剧上升,不同的是固定汇率制的安排则可能将汇率风险引向极端即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银行危机。

参考文献:

1.Patrick Honohan ,Gerard Caprio & Josephe Stiglitz.金融自由化―距离多远?多快实现?[G]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8-55.

2.Asli Demirgue-Kunt & Enrica Detragiache.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R].The Word Bank, Working Paper, NO.1917, 1998:39.

3.沈悦、薛伟红.利率自由化“利率超调”―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58-63.

4.张红梅,杨明奇.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07,(3).

5.张荔.金融自由化效益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章奇等.金融自由化、政策一致性和金融脆弱性: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3,(12).

7. 向文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相关性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

8.李扬,黄金老. 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J]. 中国城市金融,2000,(3).

9.雷达,于春海.金融发展与金融自由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荣峰 经济学博士 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

上一篇: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研究 下一篇:银行业迅速扩张对于薪酬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