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动”心“活”,把课堂打开

时间:2022-06-26 05:46:16

身“动”心“活”,把课堂打开

教师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每个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不能重复的,每个行为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它跟以前的“经历”相比,也不能在“未来”加以弥补和完善。

此刻,不想高谈阔论教育理念,也不敢谈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改革转向,我只愿意谈一节课,一次活动,一些新的尝试。教师的任务是找到学生成长拔节的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发展。我想,不用“带着镣铐跳舞”,只要“动起来”,就会找到节律,也会找到方法。也许节律需要调整,方法有待改进,但“动起来”的感觉有了,根本就停不下来,和学生一起在“身动心活”中打开学习的一扇扇窗。比如,班会从“训导、灌输”主题教育思想,到用“微活动”体验、引导、激活学生自我觉醒。再如,课堂教学用“微活动”导入和收尾等。总之,多用“活动”体验,少用“感悟”空谈,思想品德课中的“大、空、套”理论朴素化、接地气,可以说是从“教课本”到“教生活”的改变。

“微活动”的灵感来自“微博”的启发,“小主题、小目标、小时段”的教育活动即为“微活动”。它的原则是“近、小、实、亲”,即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切入口小,实效性强,操作简单,亲力亲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感知,共同体验,在互动中碰撞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思维。“微活动”让学生身“动”心“活”,把课堂打开。

长则半节课,短则一个晨读或课前5分钟,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心”需求的“微活动”,创建学生体验、观察“问题”的机会,给学生选择和思考的空间,形成师生“互动、互助”,最后发展为“自助餐式”的教育,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归纳和提炼,给予必要的知识帮助、方法指点和观点点拨,最终足以“化名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我相信,最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不是用一种方法去教育50个孩子。

打开情感的通道

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认为,知识可以分为外学与内学。外学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内学是别人生命中的智慧。一个用来考试,一个拿来生活。那么,“教课本”是“外学”,只能停留在“知道”什么是好人好事,什么是公平正义,什么是人生价值,“知道了”这些是为了考试,所以“知道了”却“做不到”。“教生活”应该是“内学”,着重于去“做”。在担当中学会责任,在勇敢中学会勇敢,在正直中学会正直,总之,在做人中学会做人,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应是生命智慧的教育,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培养孩子悲悯之心之情之感,这是做人之道。也要理解外在规范的必要性,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守德的好公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坚持:示范大于言传,行动高于心动,体验大于灌输。所以,“微活动”浓缩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让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探究、感悟和践行,真正提升生活智慧,寓教于生活。

例如,在学习“自尊自信”这一课时,我设计出“10+1+1”活动:是让学生彼此发现对方身上的10个优点和一个不足之处及一个可以改变不足的建议。

之所以设计这个活动,是因为相关调查指出:学生在12年的学校生活中,要遭受1.5万种消极陈述,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会感到恐惧,甚至非常恐惧。他们非常害怕失败,害怕一直落在后面,害怕被人认为笨,害怕感觉自己笨。我们知道,给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灌输知识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了“10优+1不

足+1改进”活动。

第一步:活动前,我与学生讨论“赞美”与“吹捧”的主要区别:赞美,发自内心的冲动,实事求是,有分寸;吹捧,有目的,希望回报,无中生有,外表眉飞色舞,词语火辣,内心冰冷。

第二步,简单说明赞美的技巧和方法。赞美要具体、清晰,尽量利用描述性词语。示范后,先前后两两互相赞美,为随后的评价活动热身。

第三步,开展活动。利用课前10分钟,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卡片,采取走S形的方法,即第一位学生给第二位学生做评价,第二位学生给第三位学生做评价,直至循环完毕。传出去,其他收到卡片的学生写上赞美话语,再把卡片传回本人。我让学生先写下要评价的同学的姓名,然后想想他有哪些优点。他们写完后,会将卡片交给我,这时会发现,交卡片时,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学生互相评价的基础上,我给每个学生加了几条优点。下一次课,我把写有学生和我的评语的新卡片发给每位学生。他们拿到评语后,全都仔细地看起来,不止一遍,并且不由自主地转过身,伸出手,微笑着和给自己写评语的同学握手,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学生自发自觉地交换感受,有的眼睛亮晶晶的,有的小脸红彤彤的,有的把纸条放进钱包里……“心热”表现在“身动”上。有的说:“我没有想到我在别人眼中那么好,今后我要做得更好!”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我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次表扬……”

“10+1+1”活动相较于教师直接讲述“什么是自信心”“怎样正确评价自己”“自信与自大、自满的关系”等的知识灌输更有效,更能直接戳中学生的心,影响深远。

这一“微活动”从他人评价优点开始,强化对自己长处的认识,并在为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他人长处,初步体会“一分为二”看待他人和认识自己的方法,这是人际交往的智慧。在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的10个优点,增添自信,“1个不足”提醒自己今后行为的改正方向。而且,因为是同伴提醒,易于接受,也易于操作和落实。“身热”到“心热”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催化学生内省智能的发育成长,温热他们僵化、硬化的情感和冰冻的激情,打开学生的情感通道。

打开思想的禁地

爱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学校是“不得入内”的禁地。其实,男女交往是学校应有的课程,从恋爱到家庭,从补袜子的女红到男女相处的艺术,不能任由媒体、市井填了这片教育空白。思想品德课及时补上这一内容―“青春的烦恼”。之前,我是这样上课的:举两个学生早恋失败的鲜活事例,请学生读一篇极具感染力的“心灵鸡汤”,让他们讨论,总结几点男女交往的标准。每次,我都讲得激情澎湃,讲得学生点头如蒜,甚至泪光盈盈。但他们的情绪如巨轮划过的水面,当时浪花翻腾,铃声后无迹无痕。为此,我设计出“微活动”―“男生、女生,听我说”。

首先,倾听歌曲《窗外》,与学生一起分析主人公“爱”纠结的原因,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中探讨异往的“度”的问题。学生的情绪没有预期的喧闹,似乎有点克制,不愿说更愿写。于是,再伴着《窗外》,我让学生在10分钟内认真填写心目中理想异性的形象,张贴在墙上。事后证明,这种孩子气的“宣言”效果远远高于教师的直接“训导”,省去阐述男生、女生角色担当的各种碎碎念。

最欣赏的男生是这样

1.阳光活泼,向上,喜欢运动

2.学习成绩优异,好学敏捷

3.正直、大胆、勇敢,有宽容心

4.做事周到,有自尊心,偶尔有些小错误

……

最欣赏的女生是这样的

1.聪明,有智商,学习成绩好

2.脸上经常有微笑,优雅

3.不虚荣,不清高,温和,快乐

4.善良,有素质,不暴力

……

通过“说说、写写”这种活动形式,借助直观参照对比,学生的思维喧闹着,在“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间徘徊,在同伴的认可或否认中自我调节,哪些差距是必须承认、面对的(如外貌、家境等),哪些差距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如举止、谈吐、学识、能力等),怎么改变。通过自助和互助的方式寻找途径,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角色认同。

打破知识的框架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编排活动时既要活泼新鲜,又要与小学的以游戏为主、玩中学的形式有所区别,应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事件中,带着问题学习探究实践,对问题进行反思,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提升思辨和理性层次,从对单纯生活经验的体验和反思中生成新知识、新智慧。

地理课上因个别学生讲话,教师给了差评;数学作业因有的学生缺交、漏做,整体被教师差评,罚写“说明书”……针对这一情况,我将“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这课内容提到前面,打破教材和知识框架,让学生真正感受思想品德是“教会生活智慧”的学问,活学活用。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铺垫,我设计了“一个都不能错:石头、剪刀、布”的活动来弥补,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守法守纪,才有整体的良好秩序。

活动过程主要涉及“拍掌游戏”,给出固定节奏× ×× ××× ××××,1分钟讨论商量,然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节奏最整齐,声音最响亮。比赛结束后,组长谈感悟,由班长归纳、总结:每个人“心里”必须有节奏,才能拍齐、拍响,拍齐比拍响更重要,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听组长的口令,一个都不能错。这时,失败的组请求再尝试一次。于是,我给出第二个活动“石头、剪刀、布”,要求:组与组整体对决,本组内如有人与大家不一致,则直接算输;2分钟讨论。这时,不等我说大家讨论下,学生就自发主动地说起来。“我组失败在特别毛躁,没有约定好节奏,只想要拍响……”“因为时间紧,我们比较着急,没有想细节与战略……”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是有话可说,有话必说,有话要说,让他们说个够,“好”话、“坏”话,只要是实话,都尽可表达。这是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各取所需,各得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引导作用,提示学生:首先,要有整体秩序感和节奏感,才能有效做事。其次,抓住当下,走好平时的每一步。并赠送学生一句话:要想走得快,一人独行;要想走得远,请守序,结伴而行。

打破师生的界沟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要靠教师和家长来调动,给予小红花、小红旗可以努力一阵子,这是低水平的学习动机。到了中学,再靠小红花等已不能起作用,必须把学习动机和学习本身的乐趣、意义与学习促进智慧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微活动”可以满足学生对乐趣的需求,是对智慧的追求。对任何人来说,乐趣是主要动力,有难度的智慧挑战是他们特别关注的内容。“微活动”中,体验活动过程本身的乐趣,对智慧和情感的一次次考验,让学生处于亢奋的求索状态,欲罢不能。

我一直在琢磨和尝试向理想课堂靠近。比如,对初一“众人划桨开大船”这课,我设计了“筑长城”的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N把椅子围成一圈,N个学生同向坐在椅子上,依次躺在同学的腿上,然后撤掉椅子,N个学生悬空组成长城。

设计意图和实现方式:在体验中感受个人的力量虽是有限的,但在集体中,个人积极主动地发挥正能量,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预期效果:学生参与,感受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后带来的震撼,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一步提升认识,即“合作产生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在活动过程,有一些和我的预期不完全一致,带来一点意外收获。20个男生“筑长城”活动很顺利。女生从16个人、12个人减少到8个人,长城才筑成。女生在一次次的残局状态―东倒西歪中讨论、研究,反复“筑”,而男生在一旁不断地传授成功经验,鼓励“关键是相信你身后的人!”“放松身体!”“注意角度!”……热烈的讨论声,热情的加油声、建议声,嘈杂热闹,课堂沸腾活跃……此时只有“玩伴”与“同伙”,只有专注、感受、体验和思考带来的快乐,没有教师,没有训导,没有知识点的记诵。活动中,学生会自觉自发地总结得失,无须要求,无须安排,讨论自觉自愿,人人参与,无一遗漏。

教室里没有绝对的权威,活动中没有身份的高低,教师和学生一同摔倒,一起争吵,一起哈哈大笑,一同面对问题……教育可以做到:100个人,发出100种不同的声音,彼此尊重,和成一曲最动听、最走心的旋律。这是我期待的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育中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在当下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正因为这样,每天的生活才总是像一张草图,这张草图上的可能是未来巨幅佳作的草稿,所以认认真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活动,过好每一天,避免它变成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这就是我的教育主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上一篇:为未来而改变 下一篇:品管圈应用“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