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6-26 05:37:09

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问题研究”(编号:2010GG171)成果之一。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基本途径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已经广泛渗透到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中,形式多样,主要阐述以下四种: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以求得知企业长期的合作。

这种模式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是学校为寻求发展而采取的主动。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通过调查,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是订单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招生和开设相应的课程,学校一方面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另一方面企业经过考核按照录用的学生数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模式,也是现在学校都在试图追求和实现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特点精心选择专业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形成企业、学生、学校三方互赢的格局。按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塑造,使学生毕业时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去适应社会发展。企业不仅要监督检验学校办学情况,接受学生就业,而且能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大大减少了学校的投入。它的不足是由于单一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无法建立较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合作的趋势受到了限制。

二、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具体表述为:

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

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

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 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

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二)“工学交替”具体实施模式

1、学生分组

可以以班为单位集中安排某一企业: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企业(要结合实际安排每组人数):

2、“顶岗”与“参岗”

在各企业中,原则上实行“顶岗”实训,如果安排确有困难的,可以“参岗”的方式进行。

3、明确规范与任务

主要解决“有事干”问题。

(1)必须分别为顶岗(或参岗)制定明确的、结构化的岗位说明(含职责、权限、所需技能)。

(2)必须分别为顶岗(或参岗)制定明确的、结构化的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实训要求等规范。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课程体系的建立,强调的是科学性和统一性,是以现有社会岗位需求作为主要前提。

1、“工学交替”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从岗位能力出发,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以岗位能力为培养核心,全部推行以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依据,围绕岗位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仅仅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经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差不多90%以上的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提出了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无疑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模块化的课程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要有体现企业最为强调的要求、工作经验,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课程体系总规划:根据工学交替模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先设置课程,再分配学时。课程设置分为几个环节。在总体思路上实行“共同技能平台+专门化方向进阶”,逐步实现统筹的“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进阶”分流教学,组建核心能力课程群。

三、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

以实训实践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秉承“校企互动式”的发展形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实习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实训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六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以实训实践的形式带动骨干教师培训、学生就业指导、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另外,通过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应配合企业将工作过程中用的实际产品用到教学实验板上,真实地还原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直观的学习系统构架,保持和实际零距离。鼓励公司和教师将研发的实验原件能够独立拆卸,重新组装,最大限度的锻炼学生自主研发、自行设计能力,使其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这样,在反复实践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针对实验室需求,开发学校需要的实训专业器材、仪器和演示用品,真正做到校企联合、产学和研发相结合,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件艰巨复杂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改革探索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仍需继续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德山,“校企合作、产学一体”高职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底6期(总第106期).

[2] 王卫,浅析“工学交替”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6月第10卷第2期.

[3] 陈昌金,基于市场环境的中国民办高职教育发展定位与模式创新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7月.

上一篇:情境创设 效率提升 下一篇:试谈课答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