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师生发展平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时间:2022-06-26 03:55:16

构建师生发展平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摘 要: 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势必要全力锻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此,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学校管理及育人渠道,逐步形成了从五个方面构建师生发展平台,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农村学校发展 瓶颈问题 对策

教育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新墩镇地处祖国西陲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郊区,下辖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全小学及教学点6所,全镇各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缓慢。以新墩镇为个案来研究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不难发现,制约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首推教师问题。以起点学历为全镇在职教师分类归队:其一是学历起点较低的转正民办教师;其二是学历起点较高的师范类专业院校毕业分配教师。近几年来,在举国上下要求提高学历的热潮中,教师们虽然通过在职进修获得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学历文凭或取得了更高层次的学历水平,但其作用仿佛仅此而止步,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未因在职进修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或优化。高学历、低能力的现状,导致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乏力乏术,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造成了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与认识,要想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势必要在全力锻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在摒弃不足、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努力探索学校管理及育人渠道,并不懈作了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从五个方面构建师生发展平台,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1.构建师德教育平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强化学习,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严明职业纪律,倡导教师不讲忌语,不做忌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四结合,即师德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和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和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争当孩子、家长喜欢的老师。同时,组织教师参与“知荣明耻”诗歌朗诵、廉洁主题文艺汇演、师德征文、师德标兵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设立师德监督信箱,发放意见征求表,并进行师德师风量化考核,把学校教育和日常教学工作置于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监督之下,使广大教师做到五个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劳动纪律观念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为人师表责任增强。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构建教师培训平台

推行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诸方面存在差异,对教育动态、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念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新颖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接受、把握更是层次不齐,甚至产生跟不上教育发展形势、与时代脱节的现象。综合农村学校条件考虑,利用周末开展教师成材日活动,依托强大、快速的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传输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校本集中培训,通过观看远教资源、撰写自学体会、分组开展交流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师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改革观念,掌握课程改革知识,学习课程改革方法,进一步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改善课堂、优化课堂的能力。

此外,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培训工程”,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名师工程结合起来,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设的名师课堂、教师论坛,了解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成长轨迹,让教师确定心目中的名师,将其作为自已前进中的榜样,逐步转变教育思想,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师中形成“争学名师、争做名师”的良好风气。同时,进一步完善《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实施办法》和《教师绩效考核细则》,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师绩效考核细则》为推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与新教师及教学能力差的教师结对子,明确帮扶任务,争取“双向”达标。要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示范:抓好一名学困生,培养一名骨干教师,承担一次校级以上示范课,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个相应级别的教研课题。通过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三课”强化(过关课、对比课、评优课)、教研考核(课题、论文)等具体措施,积极创设教师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激发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带动全镇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3.构建课堂教学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创新课堂,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支点,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学校把精力主要投放到探索构建“研究体验创新教学模式”上,通过构建模式体系,把“引导启发―研究体验―合作交流―应用创新―激励评价”基本程序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学科教研组依据自身特点分学科确立相应的便于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七放手”,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去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学习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梳理构建,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使“七放手”落到实处,教师教学需要在“四个注重”上下功夫:①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此举例、说明最好给出贴近生活的实例、实物或图画。教师要把情境带进课堂,把游戏带进课堂,把竞赛带进课堂,把实验带进课堂,把实物带进课堂。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注重让每个孩子都有实在的收获。学生潜质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课堂参与度入手,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同时,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利用。借助远程网络平台的强大信息优势,以远教课堂实录观摩和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为切入点,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课堂实录,采集网络资源,交流心得体会,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通过多媒体实践课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让学生与国内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信息教育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④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创新精神给予爱护与培养,多为学生创造“我来说、我来做、我来试”的机会,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于同权威争论,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形成敢想、敢说、敢疑、敢问、敢干的“五敢”精神。

课堂教学还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及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由原来的看“老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逐步转变为看“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引领、潜能开发、方法指导、能力形成的考查,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和学生前进的助推器。

4.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科技活动为展示舞台,除搞好课堂教学创新外,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一是科技引领,强化能力。要把对学生的科普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主动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构建融镇农技推广站、村社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科普教育网络,凝社会之合力,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平面为立体,把所学的“有字书”和社会生活这部“无字书”密切联系起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二是活动育人,形成能力。制定科学细致、实践性强的近期、中期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计划,重点对要开展的科技活动做出安排部署,以创建特色班级为出发点,以科技兴趣小组为依托,激活班级科技活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幻影片展播,开展生态环境小调查、生活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幻绘画作品比赛及征集科技小论文等科技活动,丰富校园科技生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提高创新技能,促进我校科普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三是成果展示,展现能力。要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众人面前。要注意收集每次活动的优秀成果,在班内设置个性化展示台、科技小制作专栏,在校内开辟科技作品展示专栏,设置科技作品展室,适时展示学生成果,让孩子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培养热爱科技的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构建读书育人平台

最能致远是书香,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生活因读书而精彩,师生徜徉其间,浸润其间,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

教师读书要做到系统化、日常化、工作化、长期化,学校提供读书条件,组建读书团队、搭建读书平台,要求教师做到每周阅读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阅读一本教学期刊,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年阅读一部教育专著,作为教师学习提高的一项制度常抓不懈,围绕“教师发展”主题,开展“教育叙事”、“案例讨论”等活动,为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将学生读书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开设阅读课,制定阅读课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及考评方案。阅读课时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向学生推荐中外经典名著、名家作品、优秀文学杂志、科普读物等,并利用早读、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和学生共同阅读,向学生示范朗读经典作品,指导学生建立“读书信息卡”,做读书摘记、读书笔记、搞书评,与好书交朋友。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又要通过以读带写,实例讲解,渗透对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通过组织征文活动、优秀作品推荐发表,来检测学生读书成果。班级组织开展“读书博览会”、“故事会”、“书海拾贝”、“知识竞赛”、“报刊剪辑”、读书手抄报制作比赛等活动,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烈的阅读氛围。团支部、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播放“好书介绍”、“诗歌美文欣赏”节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共享读书乐趣。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师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开展“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活动,选拔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收回等工作。学校开放图书阅览室,图书管理人员积极做好每日的图书借阅工作,确保读书活动的正常开展。

让书香飘满校园,积极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并为学生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通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平台战略的推行,在学校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其互动效应,来探索创设教育创新体系,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努力形成“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良性发展局面。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学中表演法的探究 下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