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法律课程教学初探

时间:2022-06-26 03:19:18

【摘要】2.创新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1)整合教学内容。基础课教材基本上每年修订一次,每一次修订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了进...

高校道德法律课程教学初探

一、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念最为多样化的时期。因此,走进大学校园的90后个性张扬、独立务实,但同时功利性较强。就新疆职业大学2011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座谈会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90后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涉及将来就业情况的专业课感兴趣,而对基础课这类意识形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表现出不重视、不在乎的态度;第二,部分90后大学生受网络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的侵蚀,在追求远大理想、继承爱国传统、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信仰有弱化的趋势;第三,90后大学生虽然具有思想开放活跃、社会角色转变快、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和心理适应能力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长处,但同时也存在思想易变、追求刺激、反传统的逆反心理等弱点。因此,部分学生会对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法有抵触情绪。另外,21世纪初被介绍到国内并得到我国职业教育界所认可的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也对高职院校的思品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更贴合职业活动,具有更强的职业实效性。就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效果来讲,主要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其社会能力“作为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主要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这恰恰是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即融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进行有效的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能决策规划、能协调组织、能沟通宣传、有责任、有担当、有魄力、有胸怀、有觉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针对思品教学现状、学生反馈信息及工作过程导向理念对高职院校思品课提出的更高要求,推进高职院校基础课实效性是重要的且是必要的。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实效性的两种主要途径

1.拓展教学空间,形成育人同心圆,实现全方位培育。基础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体系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员育人,就是要整合高职学校各个层次的力量,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以学生为同心圆的核心,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态势。全员育人需要高职院校各个学院、部门合力打出组合拳,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关注、呵护、引导和影响学生,形成了大学生教育新格局。全员育人更要求高职院校要勇于打破思政教育的“内循环”,开放多个接口让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1)学校思政教学部应当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建设好一支从事基础课专兼职教师队伍,与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处以及各个学院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形成紧密合作的关系,努力构建基础课的校内教育教学体系。(2)为了给全员育人同心圆提供一个长效的运转保证,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完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因为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部门。学生进校后涉及园区入住、奖助学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涯规划等的问题,均由该部门来承担和解决,对学生的全面成长统一部署与规划,开创合力育人新路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后勤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后勤服务学生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等,积极探索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新途径、新模式,搭建起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拓展服务育人渠道,形成后勤部门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从第一课堂、学工部、后勤服务等全方位来保障学生成长链上的每一环,共同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大环境。(3)课外、校外资源方面的整合。基础课的教学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内校内,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充分利用和挖掘基础课的多种资源。一方面,为了实现思政教育同心圆,思政部可以精心策划类似励志讲坛的教学活动如“我校名师走进思政课堂”。邀请学校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部名师教授走进大学生思政课堂,为年轻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开阔视野、点亮明灯;另一方面,将一部分课时预留下来把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校外专家和成功人士请进大学思政课堂,来满足学生渴望了解社会这一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不断地与学校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取得联系,并努力建立思想教育基地、道德实践教育基地和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为我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实际提供条件,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体验。

2.创新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1)整合教学内容。基础课教材基本上每年修订一次,每一次修订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今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初步将基础课绪论及八章内容整合为适应大学生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五大专题。既考虑到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又考虑到了知识的逻辑性,形成了集知识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组织体系。(2)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校2011级学生对基础课座谈会反馈的信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探索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努力将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看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针对基础课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结果(见表1)。表1的教学设计,主要借鉴了工作过程导向理念,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系统化课程设计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根据职业岗位对道德素质修养的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重构、整合为系列理论、实际操作、师生互动的教学专题,营造不同的学习单元即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教学等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具体而言,表1的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索结果已经在逐步突破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如第六章的内容为培育职业精神,在这一章内容当中我们可以设置两个情境,即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择业、就业、创业。在第一个情境设计好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培养的具体要求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学生课下做关于企业文化进班级研究的调查报告。学生了解了基本相关情况之后,再在课堂进行某某专业的企业文化及职业道德讨论研究。在第二个情境即择业、就业、创业中,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载体。第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观看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职场类节目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行业达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对话,来了解当下行业对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从而做到基本掌握面试仪表仪态、行为礼仪、答题逻辑、答题方式等。活动一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感知;第二,项目实施教学法,在活动一感知基础之上进行模拟课堂:再现面试现场。具体要求学生自主确定好分工、合作的形式,按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包括主考人、记分员、计时员、引导人、面试人、试题出卷人、答题评判标准等都应分工明确)。活动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行动;第三,项目评估教学法,通过展开“高职生的就业何去何从”的座谈会来思考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去思索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及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活动三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即引导学生思考。表1大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教学设计,并在活动中构建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决策、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分区开采创设废石内排条件 下一篇:高校计算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