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整合

时间:2022-06-26 12:17:34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整合

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普及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是西乐教学的移植。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价值。

高校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文化;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2-02

音乐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民族音乐关系着一个民族意识的形成及民族的兴旺,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特点。在当今形势下,音乐高校多以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为主,民族音乐的立足之地少之又少。而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探索一条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声乐教学完美结合的道路,已成为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急需完善的问题之一。

1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音乐教育研究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对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义给予更多的关注,音乐教育才会富有生命力。音乐教育的本体属于艺术教育,其内容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美,且在健全国民教育机制中,音乐教育还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职能,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得人们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高校作为音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必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从学习我国各民族音乐艺术这个窗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培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2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流行音乐充斥着高校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

2.1高校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精彩纷呈的流行音乐形式以不可抗拒的潮流扑面而来。周大风先生曾说:"80多年来,在我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级师范院校里,风行着一种带浓厚欧洲音乐风格的教材以及音乐教育的结构和方法","各级学校的学生,长期地、一代又一代地在洋化的学堂乐歌的感受和熏陶下,审美趣味上也就有'以此为美'的倾向……"这在丰富了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天地,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使得民族音乐的爱好者越来越少,导致民族音乐艺术淹没在主流音乐的喧嚣之下。另外,由于高校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冷淡,民族文化知识普遍薄弱,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兴趣不高。

2.2高校教学中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

在高校声乐课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也有些院校进行民族和通俗唱法的教学,但部分高校学生不选择民族音乐课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方面。一般认为其唱法不够科学,也没有相应的专门研究;有的学生反映民族音乐课没意思,再加上教师音乐教学素质薄弱,讲课没有新意,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高校音乐教师谈起声乐教育时,基本上都是先简单的讲一下音乐欣赏的作品,然后再播放音乐作品就结束了。这种现状使得民族音乐没有更快的发展,对于在高校中普及民族音乐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2.3音乐行业发展无序化,不规范化

当前环境下,国内音乐市场的无序状态依然存在,一些必要的行业规范、运行机制和市场秩序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法治,导致现在市场上各种窃用与拷贝旋律或节奏的现象普遍,使国内民族音乐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薄弱,创作的原创精神缺失。再者,民族音乐创作人才依然缺乏,对艺术内涵缺乏进一步挖掘,使得民族音乐在内容上过于泛化和平面化。

2.4高校学生面对社会的压力太大

国家教育部规定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修完140个专业课的学分,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另外,由于社会就业方面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部分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以期待学业完成后迅速就业,且工作好,可以更快融入社会生活当中。这些则造成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去选择有关我国民族音乐方面的公共音乐课程。

3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途径

3.1转变传统观念,摆正中西音乐教学的位置

民族音乐是各民族长期发展积累的优秀文化,需要去继承和发扬的。但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乃至当代的音乐现象看,要让这样的唱法和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化而用之,增强自己肌体的能量和活力。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力图改变民族音乐出现干涸现象,确立起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中一员的观念,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主要教育任务,来发挥民族音乐的魅力,将其融合进课堂声乐教学之中。

3.2提高高校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关于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方案创新》中指出:"应将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高师音乐系科各门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较深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底蕴,又要有全面扎实的业务知识,在讲授民歌、戏曲时,能够适当巧妙的范唱;在介绍民族器乐时,适当的示范演奏必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一曲《茉莉花》通过学唱和欣赏可以使大学生领略江南水乡孕育出的委婉秀丽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所包含的那种朴实率真的原生态美,给当今流行音乐盛行的大学校园里,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因此,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来说,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应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可以借助社会上各种办学力量,比如参加民族音乐方面的培训班等,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在民族音乐方面的业务水平。

3.3以情感、感知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民族音乐的融入途径,首先要从情感入手。民族音乐是充满浓郁生活气息、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民族音乐教学地顺利进行做好铺垫。而学生则会在情感的驱使下合理地分析音乐的走向、理解音乐的内涵。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亦是,因个人爱好、兴趣、修养的差异,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也出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它依然反映的是现实中对美的体验。音乐无国界,民族音乐就更没有美的界限,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去体验民乐的美,去深入地理解和表现达民族音乐文化。

3.4利用现代化手段达到两者的整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音响设备,为原汁原味的音乐教材资料配备提供了便利,享受原声的民族音乐能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特色了解,如:《走西口》的原声音乐演唱,不同的人演唱会有不同的情感寓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弯曲曲的山路,极富地方特色的衬托,让学生对这首陕西民间小调做好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这种作品的现代化表现,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与感悟能力。所以,歌唱虽然是民间歌曲得以流传和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但现代化手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民调,同时还能学到民乐的演唱技巧、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及演唱时的情感表现等,使其更好的揣摩、体会音乐中的的韵味,达到整合目的。

4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将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协同发展,有利于拓宽民族音乐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对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福杰.民族声乐歌唱语言对歌唱技术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人民音乐,2008(07)

[3]徐颖周.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11)

[4]陈向华.基于多媒体平台的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理念与范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04)

[5]张君忠.从西方民族乐派的发展看我国民族音乐之路[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4)

上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新探索 下一篇: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