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控股集团业务发展与战略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2-06-25 10:07:09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控股集团业务发展与战略转型的思考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完成了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银行的转型。当前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相关问题特别是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本文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后危机时代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契机,由此提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今后业务发展和战略调整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控股集团;业务发展;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68-03

一、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概况

在西方,金融控股集团也称为金融控股公司,一般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经营性控股公司两种类型,纯粹控股公司的设立是为了掌握子公司股份,是拥有若干家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独立金融子公司控制权的金融集团,自身不经营业务。经营性控股公司是指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的母公司,经营性控股公司又称混合控股公司或全能型银行,在我国,金融控股集团是指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行业并通过控股兼营工业、服务业的控股公司。从现有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看,是在相关金融机构之上建立一家金融控股集团,在各金融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之间形成一个塔式结构。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进行业务渗透。

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多种类型的金融控股集团:第一类是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中信控股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第二类是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控股公司,如首创集团、海尔集团等,类似企业性质的金融控股公司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第三类是一些地方政府整合当地金融机构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上海新国际集团、河南省建投集团等;第四类是由商业银行搭建的金融控股集团平台。可以说。中国分业经营体制正加速向综合经营体制转变,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相互交叉融合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及我国金融的冲击

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首当其冲,其金融市场动荡、融资空间收窄、国际金融风险攀升、国际贸易和金融创新活动受到抑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损失惨重。花旗、汇丰、瑞士银行等大型国际先进金融控股集团也难以幸免。自2008年初以来。全球100多家最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的资本减记和信贷损失总额达到5000多亿美元,为此筹募资金3800多亿美元。在各大金融机构中,美国金融机构损失巨大,如2008年花旗集团的资本减记和信贷损失总额最高,为551亿美元,筹募资金491亿美元;美国银行分别为212亿美元和207亿美元;摩根大通分别为143亿美元和97亿美元。此外,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如汇丰控股资本减记和信贷损失总额为274亿美元,筹募资金51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分别为145亿美元和238亿美元;德意志银行分别为106亿美元和62亿美元;瑞士信贷分别为105亿美元和30亿美元。到2008年底,全球金融机构因金融危机减记金额累计达到9784亿美元,其中,美国为6685亿美元、欧洲为2798亿美元、亚洲为301亿美元。

20世纪末期从泰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中国金融带来很大的撞击,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未广泛深刻地融人全球金融体系,还没有把金融大门完全敞开。面对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

三、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瓶颈与契机

(一)瓶颈

资本管理方面。高速扩张的信贷投放使得资本被迅速消耗,严重制约金融机构的后续发展,这一结果可能与金融控股集团银行业务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存在冲突。同时,监管部门为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已开始实施更严格的资本监管措施,资本约束再次成为制约国内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金融业远未达到成熟,在正确处理风险与业务发展关系的问题上。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框架还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数据积累和挖掘还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有待加强。2009年放贷量过大引发的银行信贷长期化、财政化、贷款集中度高、项目资本金不实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赢利能力提升方面。一是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利息收入,利差收窄趋势使中国金融业面临重大考验:二是在中国依然实施分业经营的监管政策下,银行不能直接从事如证券、信托等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中间业务收入面临巨大压力。同时,金融脱媒将是一个长期趋势,直接融资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银行业而言,竞争和赢利的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金融创新与监管方面。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很大原因是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滋生了大量“有毒”资产。宽松的监管环境促成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极大地伪装了真实的杠杆率水平,全球杠杆率从1980年的108%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01%。然而,与发达国家金融业创新过度相反,中国金融业创新仍显不足,还需要不断完善金融创新配套体制和严谨的创新流程,进一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金融业对于创新风险的控制能力,创新风险管控机制有待完善。在衍生品等金融创新监管更严格的条件下,应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把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向新阶段。

国际竞争方面。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已通过进一步增持股份、市场合作协议、战略联盟等方式,借助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力量,强化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特别是恢复元气后的花旗、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将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加快对国内银行的并购。中国证券市场国际版如果推出,将为国际大型金融控股集团直接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供渠道。外资金融控股集团将凭借雄厚的国际化运作背景、高超的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灵活的服务策略和高效的激励机制,同中资金融控股集团展开优质客户、优势业务和优秀人才的激烈竞争,强烈冲击国内金融业的竞争环境和市场格局。

(二)契机

经济企稳向好。中国在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6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仍高达7.5万亿、2011年新增贷款预计在6.5万亿到7万亿之间,外部环境的逐步向好也将进一步刺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此外,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人口红利、内需拉动、高储蓄率、产业结构升级仍将持续,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将为中国银行业的赢利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危机加速了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出口导向型行业、周期性敏感行业的重组,一些新兴行业。如低碳经济、新能源、绿色环保产业、生物医药行业以及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将会在危机后发展壮大,居民消费也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经济结构调整将给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结构调整提供难得机遇。

需求变化。从居民角度看,金融服务需求的提高及财富收入的结构变化,为零售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发展提供了机遇。个人金融资产的分布习惯正从以储蓄为主,调整为向储蓄、理财、保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分布。越来越多的银行储蓄存款将被各类理财产品所代替。从企业角度看。随着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现金管理、产业链金融、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公司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企业对商业银行提供财务管理、政策法规、行业调研、企业资信评级等方面的专业化咨询服务需求也在上升。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通过金融综合经营,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创业板上市融资等在内的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已成为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国内政策。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金融控股集团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未来5年,我国金融市场将从以间接融资为主,向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加速转变。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迅速恢复、创业板市场的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股指期货的出台等直接融资的发展加速了企业融资的“脱媒”,迫使金融控股集团改变传统的赢利模式。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试点政策,将推动金融控股集团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

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大多通过股改上市,实现了资本来源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国际化,这就要求中国金融业改进经营管理,以全球化视野推动经营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跨国投资和并购趋势的日益明显,对金融控股集团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需求。进一步推进金融对内、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政策,也将加速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更加主动的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调整

第一,金融控股集团综合经营体制机制建设。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不是简单的机构叠加,其核心是实质性的产权改革,特别是解决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支配权问题。任何市场化的改革都意味着政府这种支配权的弱化,削弱这种金融支配权,对现行体制会产生影响,必须有效化解这种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金融风险。同时还应看到,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作用,不仅是管理在子公司投资的股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业务线、营销渠道、信息技术系统、客户信息平台的有效整合,提高整个集团综合运作各种资源的能力,依托强大的各类金融业务协同作战。条件具备的金融控股集团,可以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实现集团股权的多元化、国际化,打造集团统一的品牌形象。

第二,金融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作为母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承担着确立整个集团的方向、策划和制定战略、决定最有效的设备投资、筹措资金、配置人员、决定子公司经营者的晋升、制定分红政策等重要职责,其中策划和制定战略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最重要职能。金融控股集团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规模和广泛的业务范围,但能否有效运作金融资产,充分利用金融控股集团具有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协同效应,关键是金融控股集团要制定和实施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之上的统一发展战略,

第三,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的完善。加强透明度可以避免金融控股集团更大范围的会计失真,防止集团内部一些经营本不完善的金融机构从事超出风险监管的业务活动,减少金融控股集团本身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程度。此外。金融控股集团要建立严格的“防火墙”。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和运营过程中,要保证银行的金融安全网不被延伸到其他非银行金融活动。对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关联交易、跨市场风险等问题进行规范。实施有效的风险隔离,避免蔓延成为系统性风险。

第四,金融控股集团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一是创新风险监管理念。把握好鼓励综合化经营与风险监管的尺度,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重视金融控股集团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流动性管理、不良资产监控、拨备覆盖率和信息透明度制度建设。二是健全监管体制和制度。在健全监管法律的基础上,加快现行法律法规清理和修订工作,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新形势。在监管体制上,构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矩阵式监管架构。既要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重叠,又要适应金融控股集团发展趋势,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跨行业监管,避免监管空白和监管缺位。三是完善差异化风险监管措施。对金融控股集团一般性的金融创新业务,必须强化后监督控制机制建设,对复杂的结构化金融创新业务,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市场准入监管上。对低资本准备的金融控股集团,只能从事风险级别较低的衍生品业务:高资本准备的金融控股集团,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可以从事兼具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的基本衍生品业务:对金融控股集团从事过度杠杆化的金融衍生品业务,采取严格禁止。四是注重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控股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监管只是一部分,还要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整个集团。对于我国的金融控股集团,不仅要监管其在国内经营的风险,还必须加强与东道国监管机构的合作,防范境外机构风险对国内母公司和集团整体业务的传染。

上一篇:对我国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会计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