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疃煤矿104采区设计优化

时间:2022-06-25 07:39:56

孙疃煤矿104采区设计优化

【摘 要】介绍孙疃煤矿104采区设计优化的过程,通过工程类比,优化了采区巷道布置,有利于采区的快速准备,便于集中快速掘进,保证了矿井的有序接替,为高产高效矿井的正常生产接替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同类型采区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采区;设计;优化

1 104采区概况

(1)位置及范围:104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南以F5断层与102采区为界,东至10煤-545m水平,北以杨柳断层为界与杨柳煤矿相邻,西至煤层露头。开采深度为-220m~-545m,倾向宽约1400~1800m,走向长约1500~2000m,面积约3.60km2。全区可采储量325.5万吨。

(2)地质概况:104采区位于矿井北部,地层走向北东,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10?~20°。区内查出断层183条,其中落差≥50m的断层4条;落差

(3)通风概况:孙疃煤矿工业广场内设有主井、副井和回风井3个井筒。现有井筒总进风能力3533m3/s,总回风能力2893533m3/s,考虑矿井初期通风距离最长出

现在北翼102采区最上一块段,矿井生产初期设1个回风井可以满足矿井1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需要。

2 合肥设计院初步设计的孙疃煤矿104采区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

(1)矿井实际生产能力达2.4Mt/a,不考虑施工北回风井的情况下最远通风距离达到17Km,负压大4300Pa,通风阻力大;原设计院设计北回风井位置位于17线1孔南约130m处,距离104采区、32采区距离以及二水平采区距离较远,回风大巷工程量较大,通风阻力大,回风困难;

(2)主进(轨道上山)主回(回风上山)贯通线路长,新采区首采面投产工程量大,投产工期长,见效慢。

(3)靠近F5断层(落差100-270m)布置4条上山,施工及支护困难;

(4)采区内所有工作面内均有>10m断面,回采困难;

(5)10412综采工作面岩巷距离过长,投入与产出比不平衡。

3 建议或改进项目创新或改进的主要特点:

优化后的104采区方案设计存在以下优点:

3.1 优化后风井布置于104采区下部

(1)从采场接替方面考虑,建议提前施工北回风井,并且保证在2015年104采区回采前投入使用,满足3.0Mt/a生产能力要求。

(2)北回风井口位置设置与16-5孔以北约390m处,具有前期贯通距离短,后期通风距离短,负压小,场地压煤少,且工广附近无村庄距主道路近等特点。

(3)距离104采区、32采区及二水平采区较近,减少了通风距离,通风系统更加通畅;同时减少了开拓、准备巷道工程量500米(全岩),节约了投资;

(4)减少了巷道后期维护费用,104采区回采结束后104回风上山即可报废,不需进行维护,节约了维护成本;

(5)减少了主进主回贯通工程量,缩短了新采区投产工期,相对于原方案投产工期提前1年,为保证104采区按时接替102采区赢得了主动。

3.2 四条上山位置优化后

(1)四条上山位置更改至DF76断层右侧,断层落差较小,波动范围不大,对巷道施工和支护影响较小,避免了将四条上山紧贴F5(落差100-250m)断层施工,可能带来的导水危险及支护困难等问题;

(2)上山靠近DF76断层施工且层位位于10煤顶板,因此各区段岩巷在过断层后因断层影响煤层上翻,揭煤岩巷工程量大大减少。

3.3 工作面布置方式优化后

(1)将原设计6个综采工作面更改为8个,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多回收煤炭资源62万吨;

(2)解决了原设计中1042与1044综采工作面进料系统及出煤系统复杂的问题;

(3)原设计10410与10412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因20m落差断层影响均需要采取搬家的方式通过,优化后所有工作面均无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杜绝了工作面回采期间搬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 建议或改进项目年节约或创造纯经济价值计算

工作面过断层搬家2次,费用约2×300万元=600万元;多回收煤炭资源约62万吨,费用约620000吨×0.06万元=3.72亿元;节约后期回风上山维护资金,按104采区下开采年限4年考虑,节约维护资金4×10万元=40万元,共计创造经济价值约3.794亿元。

5 项目实施后(或暂未实施)的意见

优化后的方案设计,充分克服并利用了断层构造给施工、回采带来的影响,各大系统、巷道布局、采面布置形式更加合理,将走向长壁与倾斜长壁相结合,增加了采区巷道布置的灵活性;有利于采区的快速准备,便于集中快速掘进,保证了矿井的有序接替,确保矿井高产高效;符合“简易投资、快速出煤、滚动发展”的设计理念,保证了采区投资少,达产快,效益高。

作者简介:

桑春(1964.8—),男,安徽淮北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从事煤炭采掘技术管理工作。

上一篇:锚杆支护工艺优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煤矿井下胶带运输机集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