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探讨

时间:2022-06-25 07:25:04

浅谈对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探讨

摘要: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如何设计训练方案,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 思维能力 培养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对于初中毕业的高(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易学好,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主观原因外,客观原因主要有:一是年龄小,尚未学过立体几何;二是感性知识少,尚未建立空间概念;三是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粗浅理解和掌握上,不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训练方案,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机械制图中的“圆柱截交线”这一节为例,本节内容,无论是机类还是非机类专业,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尽量增加学生感性知识。要循循善诱,由简到繁地加以分析,以减小学习坡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次课的讲授内容。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按要求切割好萝卜(或橡皮泥)。

第一,让学生认识圆柱截交线的三种情况。由于截平面与圆柱轴线相对位置不同,其截交线有三种不同的形状:(1)截平面平行于轴线时,截交线的形状为矩形;(2)截平面垂直于轴线时,截交线的形状为圆;(3)截平面倾斜于轴线时,截交线的形状为椭圆。由于采用单个平面完全切例,截交线的形状完整,学生很容易接受。

第二,详细讲述圆柱被单一平面斜切时截交线的求法。(如图1),让学生掌握曲线的投影求法,学生对单个平面完全截切单个基本体掌握得较熟悉,例题很容易听懂,但作业中一碰到变例就困难了,根本无法想象形体形状。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模型增加感性知识,诱导学生采取分解题目,降低难度、步步化解的方法解题,收到良好效果。如图(2),求作俯视图。

俯视图上的截交线较难想象。笔者首先让学生斜切课前准备好的圆筒模型,并依照实体画出截交线,学生很容易画出截交线的投影。

然后,引导学生作一高度为40的水平面,如图中P平面,即将立体水平截切。根据立体画出截断后的截交线投影,这也是较容易的。如图(3)、(4)。最后,放倒回筒,使其轴线成侧垂位置,再请同学们根据立体画出截交线的投影,如图(5)。这样同学们在边观察、边分析引导下,头脑中便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感到学有所得,既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书的方法,也增加了感性认识,提高了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终以住只会画例题收获大多了。

另外,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灵活多变的能力,提出了一些问题,由学生课后讨论解决。

(1)截平面相对圆柱轴线倾斜角度改变时,截交线的投影的变化情况,尤其是等于45°时,它的截交线的非圆投影均为圆。

(2)斜切的范围若不是沿整个圆柱面,截交线的形状、投影如何变化。(图6)它们截交线的投影图的画法,按上述解题思路,可以很快画出。

第三,详细讲解圆柱中间前后开槽时截交线的求法,(图7),让学生明确求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完成此题后,若不将解答切口类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传授给他们,他们在碰到形体开槽较多,或位置变化时,就会无法想象截交线的性状,也就画不出它的投影图。为此,笔者采用下列方法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将圆柱中间开槽变为圆筒开槽,对照切割好的模型,画出截交线的投影。如(图8)。其次,引导学生将形置下方左右开槽,如(图9)。并画出截交线的投影。再次,将上述两步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求接头截交线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圆柱结交线形式,最后提出以下问题供课后讨论。(1)槽的位置由上部改为中部,即圆柱挖方孔;(2)中间开槽变成两边切口。它的解题思路跟图(7)的例题一致。最后,总结圆柱截交线的求法。

通过这种逐渐变化的方法,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步步深入,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仅使学生弄清了截交线的性质、投影特征及求法等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感性知识、培养和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活英语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下一篇:浅议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