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审判的法律规制

时间:2022-06-25 06:14:44

论媒体审判的法律规制

【摘要】新闻自由一旦泛滥到媒体审判,势必构成对审判公正的威胁,在现行法的框架内,不乏对媒体审判的规制依据,我们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程序立法和新闻立法,和谐处理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闻自由 司法独立 媒体审判

新闻自由与审判公正的博弈

在法治社会里,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一直都是两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也是两种孜孜以求的核心价值。传媒机构与司法机构在通常情况下各司其职、并行不悖,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舆论监督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媒体的自由批评权与法院的权威之间发生了冲突,尤为甚者,媒体的新闻报道权影响了被告的公正审判权。

这种新闻媒介通过报道、评论影响司法审判的现象在西方称为“媒体审判(trial by media)”①。媒体审判涉及新闻报道与司法实践、关系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联结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是协调传媒与司法敏感关系、调控新闻与法制动态平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媒体审判既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媒体的新闻监督权和被告的公正审判权之间的冲突为视角,从审判公开、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三个角度论证了新闻监督的合法性,进而认为在我国出现的媒体审判现象也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加以规制。

从新闻监督到媒体审判

审判公开。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曾指出:“审判应当公开,犯罪的证据应当公开,以便使或许是社会唯一制约手段的舆论能够约束强力和欲望;这样,人民就会说,我们不是奴隶,我们受到保护。”②审判公开是审判公正的基础,也是对司法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还是防止冤假错案的有效方式。审判公开制度既可以防止司法权的非法行使,又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因此,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其他案件均应公开审理。审判公开不仅是对涉案人员的公开,还要对社会人员公开。凡是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都应允许新闻单位进行采访报道。

舆论监督。就新闻界来说,从业人员对司法活动享有新闻监督权。新闻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③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的诸多方式之一,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方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这些文件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为媒体监督司法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媒体监督司法活动也是批评建议权的行使。

媒体审判。媒体在报道法制新闻、行使新闻监督权的同时难免会影响司法公正。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上,追求标新立异、耸人听闻;在报道新闻时,力求语出惊人、扣人心弦。媒体在报道一起正在审理的刑事案件时,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通常会挖掘、报道被告人的生活作风问题,那就会导致被告人难以得到毫无偏见的审判。

为了调和新闻自由和审判公正之间的冲突,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要求。2006年,在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强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不得超越司法程序预测审判结果,发表评论或结论性意见。但这些要求还是不能有效减轻媒体报道对公正审判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运用法律途径对媒体审判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便是首要的研究课题。

媒体审判的司法救济

限制令。限制令是禁止关于审判进程的信息流动的法庭命令,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针对新闻界的命令,禁止报纸、杂志、电台与电视台刊播关于案件的具体信息;第二类限制令针对审判中的各方,它禁止律师、证人、警察或其他人关于案件的言论与信息。④根据案情的不同,限制令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只限制照相机及摄影器材进入法庭,有的则全面限制媒体报道。

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法院可以限制令。但《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据此,如果新闻机构报道法制新闻有干预司法之虞,法院当有权排除此项干预,而限制令是我国实践中屡见不鲜的排除措施。然而,这种方式是否适当有待检验。

延期审理。延期审理通常被认为是淡化媒体审判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时间能使人们忘记新闻界报道或播出过什么。如果媒体集中对某案进行倾向性报道,那么法院可以采取延期审理这一救济措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媒体审判不属于前三项延期审理的理由,但第四项作了概括性规定,允许法官根据案情进行裁量,那么就影响审判公正而言,媒体审判也可视为“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改变级别管辖。媒体审判究竟会在何种范围内产生影响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问题。它可能会在某一个市辖区、县级市、县范围内造成重大影响,这时改变级别管辖――将原属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移送至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就是规避媒体审判效果的最佳手段。这也可以避免因基层人民政府的行政权介入司法领域而造成法官难以公正办案的困境。

《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第二十条规定,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该条中的“可能”是指中级人民法院应尽可能审理无期徒刑以上案件,必要时也可审理无期徒刑以下案件。因此,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案件,只要有媒体妨碍司法公正之虞,中级人民法院即可依职权管辖。

改变地域管辖。一般而言,民事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而往往也是被告住所地、犯罪地、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新闻界对此更为关注,也容易引致司法不公。

与改变级别管辖相比,改变地域管辖对规制媒体审判更为有利,因为其一,一审法院为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不能改变级别管辖,但可以改由其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其二,媒体审判可能会影响整个中级人民法院辖区内,此时改变级别管辖无济于事,而改变地域管辖却能有效地规制。

重新审理。如果某一案件在媒体报道的影响下作出了一审判决,如许霆案,那么二审法院可以依法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由此可见,只要一审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二审法院就可以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这里的“违反法定程序”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违反了某一法律规定的具体程序,如公开审判、回避等;它指的是只要法定程序不能实现其应有功能即为“违反法定程序”。媒体审判损害了被告的公正审判权,使其程序利益受损,无法得到无偏见的审判,因而媒体报道影响下作出的判决也是违反法定程序。

对媒体审判的规制,不仅仅是诉讼法的任务,因此除了在诉讼法的层面进行规制外,立法机关也应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早日出台系统的新闻法,完善媒体审判的规制手段。只有这样,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才能和谐共存,科学发展。(作者单位:浙江警察学院)

注释

①魏永征等著:《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②[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20页。

③顾理平:《新闻法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④[美]唐・R・彭伯:《大众传媒法》(第13版),张金玺、赵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2页。

上一篇:更正登记制度与和谐物权关系研究 下一篇:行业协会在农产品法律保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