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专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时间:2022-06-25 06:02:06

浅谈如何培养中专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教师抱怨,学生怠慢,且很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此,笔者本着探索的态度,试以兴趣为核心,从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原动力与情境刺激,发挥学生主体积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诚恳地提出一些建议,以求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育 兴趣培养 学生需求 情境刺激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情况十分尴尬。一方面,学生抱怨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另一方面,领导要搞统考,使得教师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在教学中,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无聊,教师无趣,而教师则抱怨学生基础差,甚至有“心理残疾”,师生间内耗不小。此外,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重视语文教学,但另一方面又无法保障课时……上述种种情况,与我们所提倡的快乐课堂、和谐校园实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若再不纠正,语文教学改革将寸步难行,提高学生母语水平、“语文为专业服务”也将沦为纸上谈兵。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去思考的问题。笔者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些肤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效,与各位同仁共勉。

要想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很多人估计会想到“兴趣”这个词。不仅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孔老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位名人说的都是兴趣有着神奇的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也十分赞同这种观点。但如何才能快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呢?纵有百千文章指引,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从学生的需求和情境刺激两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切实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原动力

需求是兴趣的基础。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需求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又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甚至有意识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由此可见,了解中专生对语文的需求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

但中专生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呢?假设让学生提出六项需求的话,语文的需求对目前的中专生来说并不是首要的,甚至是排在末尾的。这并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首先,这几年有不少中专学校把专业技能提高到超乎寻常的位置上,不少专业课的教师也借机排斥语文等文化基础课,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届届相传,甚至刚入学的学生都知道他们来职校的第一目标是学好一门技术。其次,中专的语文教学活动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学的语文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考试。而且,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使得语文作为逢考必考的主要科目,聚集了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全方位的重视。这样,语文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为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需求。很多中学教师可能会羡慕中专的语文教师,认为他们没有考试压力,应该更自由,更轻松。没错,中专的语文教师是没有考试压力。殊不知,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学语文就要靠自觉了。众所周知,很多中专生在学习方面没有什么自觉性。所以,中职学校这一外在的环境真的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明显的、迫切的需求。

那中职语文教师是不是真的就不能有所作为了呢?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尝试,至少能看到一丝曙光。我曾参加了一次大型语文教师培训。有一个与会的专家就引用某部长的话(大意是我们需要培养下班后穿着西装喝咖啡,能与硕士、博士一起聊天的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大谈语文对人生的重要性。虽然不能肯定他的话对学生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当时不少同行都表示颇有收获,并说要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大有“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的感慨。

如果外在的需求很难寻找,我们是否可以试着从学生的内心去找找看呢?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中专生对于回答问题表现得很无所谓,你怎么降低问题难度都是白搭,他们就是不回答。稍有礼貌的学生会跟你说不懂。这导致很多本来可以师生一起讨论,并能碰撞出一些火花的问题到最后变成了教师的“单口相声”,使得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备受打击,而学生更是越来越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呢?后来,终于有学生告诉我,他们觉得无论他们怎么回答,教师都会说他们是错的,即便有时候教师说回答得不错,最后也要变成教师的参考答案,所以他们干脆就不回答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参考答案真是害人。从那以后,我对肯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尽量去呵护他们的答案,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肯定的需求。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也逐渐改观。在此基础上,我又辅以分数的激励,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也在改变。

希望自己的答案得到肯定,这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由此,我想到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强调教学依托学生的学习本能。就语文来说,学生生命般地而非方法地感受课文的各种主题。即使有方法,也嵌在每个人的生命里,不能提取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多考虑学生的生命需求是什么,再将它与语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才能找到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之源,从而才算为中职语文教学找到了一条出路。

二、情境刺激,发挥主体积极性

教学需要情境,尤其是中职语文教学。因为到了中专阶段,语文教材就不再是简单的拼音、字、词、段、篇的组合体了,它融入了更多的人生体验,或者是关于社会、自然、世界的思考了。而且,学生刚刚摆脱“应试语文”的束缚,他们想放下语文轻松轻松。这时,我们要是能发挥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对目前号称“百毒不侵”的中专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做有益的尝试。

首先,满足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需求,顺应“民心”。我们的中专生有很多不足,这是无法回避的,要改善也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考虑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进入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比如,针对中专生不爱理性思考,喜欢听歌玩游戏的特点,我们创设“音乐”情境要比创设“问题”情境的效果好。如在教学《哦,香雪》这篇课文时,我今年改用播放《天路》导入,从现实版的一条铁路改变成小说中一条能改变台儿沟的铁路,教学效果好了很多。

其次,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另眼相看。在中学,学生有主副科的概念。在中专,学生则有专业与公共课的概念,并天生倾向专业教师,有点“歧视”公共课的教师,语文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上德育课的老教师讲过一段经历,说他在装潢班的课一直不好上,学生老是捣乱,不配合,直到有一次他在讲课过程中插入徐悲鸿的故事,顺带点评他的作品,使得学生很惊讶,对他佩服得不得了,才让后面的课相对顺了很多。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记得在动漫班上《画里阴晴》时,由于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跟学生一起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时,我的表现让学生颇感意外。论专业水平,语文教师顶多到入门级别,基本还是门外汉。或许只是语文教师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新鲜,但这足以改变学生的偏见。这不是每个教师、每堂课都要做的,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课文内容。只要教师有一两次这样的展示,肯定能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

再次,与生活衔接,做实情境。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语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生活是谁的生活,是作家的,还是教师的,再或者是学生的。二是我们的生活情境是否符合真善美的要求。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的肯定是离他们最近的生活。因为作家的生活通常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动机,或者是时代背景,这些离学生的生活有点遥远。说个玩笑话,谈到作者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搞笑地问:“老师,他死了没?什么时候死的?”这不是个别调皮学生的捣乱问题,而是好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止一个班,也不止一次问我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经常让我哭笑不得,我不得不认真反省一下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材问题。没错,任何一版教材都是耗费了选编者的大量心血,选的范文很多也是经典作品。但是,仔细了解一下,选文的作者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在人世,剩下的作家很多也是比较陌生的。难怪学生会有这种思维。所以,我们在介绍作家作品的时候有必要将作家的生活尽可能转化为现代生活。而且,我相信除了特定历史事件无法复制外,大部分的问题是相通的。我们还需要知道教师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也有点远。这是因为俗话所说的代沟年限越来越短了,基本是三年就可算一道沟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把语文也算作人文艺术的话,那么符合真善美就是语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将课堂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情境做实了,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做好情境刺激,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保证顺利完成中职语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苓.受众兴趣与需求的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48―150.

[2]郭思乐.天纵之教:生本教育随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8―64.

[3]杨华芹.优化教学情境 激活语文课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3):68―69.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Crossing the Accepted Sexual Frontiers: 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