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滞与胀

时间:2022-06-25 01:42:45

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居高不下,令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治通胀仍是首要任务,货币政策自不能遽言宽松;调结构依然任重道远,财政政策亦不能突然积极

充满希望与隐忧的2011年已经过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再度喜忧参半。这一次,大家的忧虑显然更重:勉力维持的较快增长隐含诸多放缓因素,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短期内似难以遏制。

无论是由缓至滞,还是通胀脱缰,都是中国经济无法承受之巨痛。而滞胀双临,则更是必须竭力避免的梦魇,它宛如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须及时拆除引信,以图中国经济在排难除险中平稳前行。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与通胀高企的复杂局面表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仍很不顺畅,甚至如吴敬琏先生所言,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改革倒退。原有的增长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关口,货币、财政政策的多重目标亦需分解、梳理并协调配合,我们必须经历30年未有之新阵痛,才能走向下一个持续发展的30年。

具体而言,既要遏通胀、又要保增长的货币政策需要减负,主要靠政府投资主导的财政刺激政策也待更张,中国经济亦须容忍合理的减速。而增长减速乃政策减负的前提。说到底,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极低容忍度,折射出中国经济增长对国民福祉的极低传导率。

由此可知,避免滞胀的“真功夫”仍然在诗外:面对贫富分化、腐败多发、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需要财政结构调整、扩大财政支出、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各项保险制度来加以化解,从而走出单纯依赖经济增速来解决一切难题的迷思。

以此倒推,货币政策不能遽言宽松,财政政策亦不能突然积极,从中央到地方,需要下决心以全方位结构性调整,解放企业和民众,让市场主体保持旺盛活力,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蓄水池”,尤其是不应重走天量财政刺激、放纵银根配套的老路,不能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

否则,中国经济难免奔波于“鸡血针”之大起与“退烧药”之大落。如何克短痛,去长痛,再谋持续发展之道,决策者宜早决断。

――编者胀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还要靠银行” 下一篇:温和通胀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