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高中如何治疗举手之“痨”

时间:2022-06-25 12:29:49

浅谈山区高中如何治疗举手之“痨”

“举手之劳”原意是形容做一件事“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回想小学时代,学生总是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确有举手之劳之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也随之越来越沉闷。

作为一名山区县城高中的一线教师,我不禁感慨,是什么原因导致“举手之劳”演变成为举手之“痨”了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转变教学行为,使举手之“痨”康复成为“举手之劳”呢?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说过:“不以不善而废其善。”意思是不要用一个人不好的“行为”来否定他好的“行为”。与之一脉相承的是,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先进的评价思想,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也是治疗举手之“痨”的良方。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部分山区教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任何答案只有对与不对两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对错”为唯一标准。学生如果回答对了,或是说出了老师心中的答案,我们就给予肯定的评价;如果回答错了,或者不是老师心中想的答案,就再叫下一位同学,并给予上一位学生消极的评价,如 “这么容易都不会”“这么笨,某某都会了你还不会……”等消极的评价语言。我们的唯一性判断和评价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不良影响,使许多学生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而是以一种犹豫、顾虑、担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会想:我这么想对不对,是不是正确答案呢?还是不说的好,说了会挨老师责怪,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还是等其他同学举手发言,或者听老师说正确答案吧等等。这些顾虑、担心,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面前望而却步,久而久之,退缩了,沉默了,“举手之劳”就演变成为举手之“痨”。

以“对错”为课堂教学的判断标准,不仅禁锢了山区老师的思想、观念,使教师只盯住一个正确答案,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特定的轨迹上,而忽略了学生回答的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怎么改善这种现象,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鼓励山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山区教师应该打破思想中的固定模式,开阔眼界、放开思想,让我们真正敞开心胸来接纳一个整体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学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回答的不仅是“答案”,还是向我们展示一种思维的方式,展示他是如何想的,他的思考轨迹是什么。教师应该从中获取的这些信息,也是山区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如果学生一声不响,或只是那几个固定学生回答问题,那么课堂就会单调、沉闷,就会丧失很多其他学生的信息反馈,山区教师就认识不到其他学生的思想价值,从而不能调动更多山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山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更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进来,关键在于这节课他们是否感兴趣。只有做到形式灵活,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理,适当认真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去思考,都能有的说,才能调动起山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变判断模式,不以对错为标准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接受学生不同的观点,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猜测老师的正确答案。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一种共识,允许差异存在。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获取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往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当前学习的状态及接受程度,将这些反馈信息用于下面的教学和课下的教学指导。

三、强调“分享”一词的作用

教师在提问时尽量不说“谁来回答问题”,而是改成“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思想、你的观点。”强调“分享”作用,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讨论,一种共享。体现每个学生的个人主体价值,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代表个人的一种观点,一种思考。

四、创设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空间,给每个学生以鼓励

对每个站起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学生,全班学生要报以掌声以示鼓励。倡导大家互相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思想和观念,消除学生“怕说错,遭耻笑”的顾虑,而我则努力做到对发言的学生以鼓励、理解和肯定,不会有责怪、批评,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培养对自我的信心。

五、提倡自我展示,珍惜每次发言机会

告诉学生,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回答了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维能力、讲话能力、表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向全班学生的一种自我展示,我们欢迎每个学生都能珍惜每一次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也让别人能有机会了解你,欣赏你。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课堂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从每个学生的发言中,山区教师就能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活动、思考方式以及以往知识经验的支持作用。将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才能使山区学生积极参与,纷纷举手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发言过程中达到促进思考、培养自我思维能力的目的,从而使举手之“痨”康复成为“举手之劳”。

参考文献:

殷建刚.浅谈上课怎样举手更有效[J].新课程:中学,2011(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百色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数学学科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3ZJJ104。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学困生渐进式微作业的实施策略 下一篇:小议数学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