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正的教育

时间:2022-07-23 03:01:24

何为真正的教育

摘 要:顺应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拥有一双发现才能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顺应教育;真谛;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认知程度;差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班主任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从最初的朦朦胧胧到一路摸爬滚打,理出些眉目。教着教着,开始了解何为“教育”?“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何为“育”,生养,成长,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广义上讲,凡是增强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其含义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国家、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被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教育影响。那作为教育者,只有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才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也并非只是简单的行为习惯的引导,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认知能力,采取适合他们的,使他们的身心真正得到成长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顺应教育。顺应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育。

一、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从幼儿园的懵懂期转型,年龄小,可塑性强,所以他们的很多习惯容易养成也容易发生改变,因而很多教育学者都认为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相对于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空头说教是没有实效的,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悉心地引导。在这一方面我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行为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要进行一系列的常规习惯训练,例如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学生小因而更有可塑性,只要教师能坚持一段时间,效果便显现出来了。二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平日除了预习习惯,朗诵习惯……我还坚持进行阅读习惯的教育,配合课内语文教学情况,每一段时间为学生配备一本好书,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表扬那些能通过看书有深刻体会,有小小感悟的学生。同时,我还利用每次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引导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才唯有学习再学习,却不知读书才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的最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浅了说可以让孩子学知识,明是非,深了说是让孩子从读书里有所体悟,形成成熟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良好的专注力和行动力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些摒除学校所教知识之外所留下的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二、顺应孩子的认知程度

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过“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自己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实际上这是顺应孩子的认知能力,我们的教材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孩子不同的认知能力,而现代教育也提出了教育需要有层次,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让孩子们学习着,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学点什么。这是在顺应孩子们的认知,顺应孩子们的需要,由表象到抽象,由给予到需求的变化,这些无疑都是在顺应儿童的认知程度,顺应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三、顺应孩子的差异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性格会不同,兴趣会不同,家庭教育也会不同,如何能让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又如何能让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个良好的开端呢?这可能是每个小学教育者都会思考的问题。我们通常会把每个孩子都当作一朵小花,急着为这朵灌溉,为那朵施肥,忙着急着让他们成长。殊不知,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我们除了灌溉和施肥之外,即使再急,也不可拔苗助长,只能静待花期。

当然,我们作为教育的园丁,尽心尽力地培育还是要进行的。在我的班级设有不同的小岗位,针对每个孩子的差异,制定一些真正有益于他们的行为习惯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小岗位的要求,用以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会有成长。虽然差距仍在,但是这种顺应孩子们差异的方法,却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信心更足,成长更快,既有收获,又乐于参与。

有这样一句话:让孩子拥有一种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某些思想;让孩子拥有一种能力,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孩子们内心收获的那些,即使是小学六年唯一留下的一点好处,也方显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顺应教育的所在就是让花朵一样的孩子们在自己的那一方土地上尽情绽放。这也让我想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拥有一双发现才能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义,即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马菁菁.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上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何时才能自由飞翔 下一篇:生本课堂,期待教师的“三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