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独有”的打击乐器――临清驾鼓

时间:2022-06-25 10:58:53

运河上“独有”的打击乐器――临清驾鼓

【摘 要】临清驾鼓是一种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临清驾鼓的源起发展以及形制特点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临清驾鼓;源起发展;形制特点

一、临清驾鼓的源起与发展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鲁西北卫运河畔。早在明代就被称为齐鲁要塞,商贾云集,是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素有“小天津”之称。悠久的运河文化为临清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临清驾鼓便是其中之一。2009年,临清驾鼓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有八首鼓谱载入《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临清驾鼓原名助阵鼓,又名羯鼓,起源于东汉末期,南北朝时传入内地。一开始击鼓是为大将扬威助阵的,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它所用的鼓乃古时的“羯鼓”,后因其多为庙会接神送佛所演奏,而念白为“驾鼓”,又因其鼓声威武宏大,故又有“威武会”之称。

临清驾鼓由古代战鼓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蜀国名将张悦曾两次为关羽击鼓助威。流传到五代十国时期,沙陀国国王李克用将其运用于军事中,并有了新的发展。他以鸣锣击鼓发号施令,以点鼓示警,用长鼓探查对方虚实。已故临清民间音乐专家程占吉也曾证实说,从驾鼓扁圆的外形看,驾鼓具有战鼓的特征。随着时间场合的变化,它的鼓点和声音传递出不同排兵布阵的信号,演奏方式也符合打击乐发展的历史脉络。所以说,驾鼓由古代战鼓演化而来。

临清驾鼓的历史悠久,由战鼓演变为打击乐器则要追溯到唐朝。据明代临清县志记载:“羯鼓始于唐”。它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羯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南北朝时传入内地,盛行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是隋唐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至宋代有关羯鼓的记载渐少,然而它仍在出征凯旋、迎神送佛及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中的仪式中作为重要乐器被应用着。关于驾鼓何时传入临清,又是怎样在临清生根的这一问题,民间和学者的说法不同。现在临清大桥驾鼓会一些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曾听过这样的传说:在1763年,乾隆帝乘龙舟沿京杭运河南下,船经临清时,船上的随行者鸣锣击鼓以显龙威。临清的码头工人对这雄壮的鼓声甚感兴趣,便暗学鼓技,设法学会了鼓点,并以口模拟鼓点为乐。至于临清驾鼓到底是否为临清码头劳动者所创,这些是否是事实,史料无法考证。但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临清驾鼓应源于唐朝。

其实,尽管民间和学者的答案不同,但他们都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驾鼓的传入与运河文化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点也是临清民间和学者的共识。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临清庙宇兴建甚多,尤其是明清时,庙宇遍布于繁华的临清,庙会频繁。当时,为了迎神送佛,各庙会分别组织驾鼓会,各寺庙也争相收拢接纳驾鼓。解放前,临清驾鼓是和寺庙以及寺庙主持的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临清庙宇最多的时候,大大小小有七十二座。当时,每座庙宇都会定期组织庙会。庙会期间,各驾鼓会便和庙宇自由结合,参与其中,赚取报酬。所以,临清驾鼓能流传至今与庙宇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此外,除了参加庙会的祭祀活动外,在商家开业和大户人家婚丧嫁娶时,他们也前去提供服务。因为民间驾鼓在早年的社会地位低,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就连关于这一民间音乐艺术的文献也少有记载。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临清驾鼓经历了一个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据调查,近百年来,临清的“南坛奶奶庙驾鼓会”“古迹娘娘庙驾鼓会”“跸霞宫庙驾鼓会”“行宫庙驾鼓会”最有名气。解放后,为破除迷信,将这些驾鼓队改建,归属街道管理。改建后的驾鼓会以更道街驾鼓会和南坛驾鼓会最为活跃。1966年之前,驾鼓会在一些大的庆祝活动中和春节期间,总能为活动和节目创造气氛,增添色彩。“”开始后,临清驾鼓遭遇劫难,驾鼓会的乐器被砸,人员流散,曾经兴盛一时的驾鼓会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于是再也听不到那威武雄伟、铿锵有力的鼓乐声。打倒“”之后,驾鼓会的艺人年迈,且鼓锣失没,一时无人后继,仅有更道街驾鼓会勉强恢复活动,但是上街演出却变得十分困难。老艺人们渐渐老去,驾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就更显珍贵。为了保证这一传统的鼓艺不流失,十年浩劫一结束,洪鹤龄的孙子――从七八岁起就跟父亲学敲驾鼓的洪玉清和老艺人孙振东、沙福河、王子民等一起研究鼓技,并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重整旗鼓,成立了临清大桥驾鼓会,使这一珍贵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并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二、临清驾鼓的形制特点

临清驾鼓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形式,所用乐器有鼓(即大扁鼓)、点锣(即四寸高音手锣)和筛锣(又称头大中方或大锣)。从规格来说,鼓面直径约35厘米,高20厘米。点锣直径约16厘米,与大锣相较,“个头”较小,所以叫“点锣”;大锣直径约70厘米,因其个大如筛,故又称之为“筛锣”。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效特点,如鼓声雄壮有力、威武;点锣的声音高、尖、亮,穿透力比较强;而大锣发出的声音则浑厚低沉、宽广。

临清驾鼓的演奏乐队一般为两队列,根据条件可以分为大、小两种,即有“整队”和“半队”之分。人员和乐器齐备时可组“整队”(即大队),一般由24面鼓、8面点锣和2面筛锣(每面大锣均需由两人抬起,另需一人敲打)组成;而“半队”(即小队)的组成自然就是“整队”的一半了。因为临清驾鼓的鼓点丰富多变,所以不管是“整队”还是“半队”,它的声音都具有威武、雄伟的特点。临清驾鼓的演奏形式分为行街和圆场两种。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并倒行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大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夹在两鼓队当中边走边演奏。鼓点的变换全看前面点锣的指挥。这时演奏的鼓牌常为大排鼓、小排鼓和长鼓;当鼓队行至十字街口或空旷地方时,鼓围成一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在圈内一侧进行演奏,这种形式称为圆场。这时常演奏的鼓牌有点鼓、二十八宿、二十四孝、三翻带滚鼓、卧龙鼓,或根据情况进行即兴组合。但一般总是以点鼓开始,以卧龙鼓结束。

临清驾鼓的乐器组成比较简单,但各乐器间的音色差异及多种演奏方法的巧妙运用,形成了临清架鼓的独特风格和显著特点。点锣的音色高而尖,与筛锣浑厚低沉的音响、威武雄伟的鼓声以及清脆的鼓槌相击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击鼓边、鼓沿和前后鼓分奏的巧妙穿插,以及强弱结合、动静有致的节奏变化,使其音响繁丽,情绪跌宕,具有极强的鼓舞性和感染力。临清驾鼓的节奏也非常富有特点。首先是14拍子和24拍子以及24拍子和34的巧妙交替结合。这种节奏的组合打破了常规的节奏,增加了鼓曲的动感和气势;还有就是前半拍的休止运用,增加了鼓曲的弹性,加上具有鲜明个性的各种音色对比,使这一威武宏大的音响又蕴含了活泼跳跃的意蕴。

从音响组合方式而言,临清驾鼓运用了领奏、齐奏、对奏、合奏等手法,使几件简单且音高悬殊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和谐悦耳的艺术效果。代表性曲目有:(点鼓)、(大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卧龙鼓)、(二十四孝)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2]陈四海,程占吉.临清驾鼓及其艺术特色[J].乐器,1992(01).

[3]山东省地志辑委员.临清市志[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