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6-25 10:41:19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是一门以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结合软件开发,设计出符合某个政府部门机构的系统,并在电子政务系统建成后,能通过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需要懂得电子政务的业务管理流程。《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以实际的软件开发作为教学基础,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学与练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电子政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9-4783-02

1 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政府内部、政府部门间和政府与公众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处理为目标,建立的具有开放式、分布式且容易扩展的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务工作的信息能力、采集能力、处理能力、交流能力和利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流程再造,实现对公众、企业和党政机构内部的,高效、廉洁、优质的管理和服务。

在体系结构设计方面,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多采用C/S或B/S结构,传统的C/S结构由于其可伸缩性较差、维护困难等原因,正逐渐被B/S结构取代。在B/S模式中,可采用多层次体系结构,包括数据层、组件层、功能层和应用层。在数据层和组件层建立开放与共享的应用平台;功能层和应用层以业务为核心,分别实现不同的业务系统。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编程等能力。

2 课程性质

该课程为软件专业的限选课,建议修读学期为第5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安全技术后,学习本门课程。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设计并开发出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运行、管理及维护的系统。让学生对复杂项目有的一定的了解和掌控,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项目的能力,指导他们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实验部分。

选用了《电子政务概论》一书为本课的教材。该书较全面地讲解了电子政务的内容,无论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还是计算机相关技术都阐述得十分清晰,让学生由从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指导学生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框架、运行、管理、维护的全面了解。

3.1理论课内容安排

理论课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电子政务的基础,包括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的特点、电子政务的类型、相关学科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第二部分计算机相关技术,包括电子政务的架构技术、数据库技术、Web开发技术、中间件、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政务的安全技术。

第三部分电子政务的管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电子政务的标准化、电子政务建设的评估问题等。

第四部分电子政务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的应用类型、应用形式、应用集成;电子政务的运行和维护;电子政务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电子政务的展望,包括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展望、移动电子政务。

3.2 实验课内容安排

本门课程实践性很强,要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规模大、复杂度高,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协同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一般建议每组6到8人,并有组内成员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与协调。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要求,安排了16次实验课,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3次): 教师提供题目,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并讨论出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最终形成《可行性报告》文档。

第二阶段(4-6次): 需求分析阶段,形成《软件需求说明书》 、《概要设计书》,设计出数据库。

第三阶段(7-10次):查询相关资料,确保网络安全。

第四阶段(11-13次):编写代码,实现系统运行。

第五阶段(14-16次):测试,,演示,最终检验系统运行和管理情况。

4 成绩评定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实验课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卷。

课堂的表现10%:包括出勤率5%和提问回答5%。

实验课表现30%。

期末考试卷60% 。

5 总结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与实施》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而且提供学生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和实现了电子政务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覃征.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红璐,张真继.电子政务系统模拟实验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教育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应... 下一篇:从《弦索备考》看琵琶的发展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