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体会探析

时间:2022-06-25 09:45:26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治疗体会探析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使用流行病学的调研方法,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经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为37.82%(59/156);住院治疗时间超过2w并纳入统计分析的132例患者中8w存活率为73.48%(97/132),死亡35例,病死率为26.51%(35/132)。本组病例中经抗病毒治疗无效产生重症肝炎的患者共有24例,占全部统计人数的18.18%(24/132)。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需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该加强长期监护,预防患者发生和抗病毒相关的重型肝炎。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病死率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病死率较高的病症。我国属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很难治愈,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2]。抗病毒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有效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病的救治成功率。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病的发展规律,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本院对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当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8.3±2.1)岁。其中有重复住院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当中没有孕产妇,也没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治疗2w以内死亡或者出院的患者不在本次研究所选的研究对象之内。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2方法 临床诊断以相关诊断标准为依据,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本次研究,对所有住院患者按照顺序进行登记,并记录和统计既往的病例,同时要记录患者的病原检测指标和治疗方法、治疗情况等。统计患者8w的治疗数据,重点观察患者的病死率情况。使用常规保肝、对症用药和抗病毒治疗等,病原检测使用微粒子方法,HBV DNA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肝功能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8.0分析软件包对患者的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坑病毒药物治疗情况 132例患者中3例在入院前使用过抗干扰素,15例使用过拉米夫定,在入院治疗后,均患重症肝炎;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使用阿德福韦酯的缘故,出现6例重症肝炎患者。而经过抗病毒治疗无效后,出现重症肝炎的患者共有24例,占全部统计人数的18.18%(24/132)。入院后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62例,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17例(含与拉米夫定合用者),使用恩替卡韦53例,合计使用抗病毒治疗患者132例。

2.2内科治病死率分析 在本研究中,凡是住院不足2w死亡的病例或者因为对治疗不抱有希望而自动出院的患者都被视为病死患者,内科治疗病死率约为37.82%(59/156)。住院治疗时间超过2w并纳入统计分析的132例患者中8w存活率为73.48%(97/132),死亡35例,病死率为26.51%(35/1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患者治疗分析 在所有死亡患者中,有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8例,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5例,使用恩替卡韦6例。因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间较短,没有达到临床治疗效果的16例患者为可以看成没有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约占45.71%(16/35)。132例患者中虽然有3例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治疗效果但仍死于慢性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在所有死亡病例中,使用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的比例相当,分别是8/35和6/35;在此当中因为疗程较短没有发挥作用的患者分别是4/8和4/6。阿德福韦酯这一类临床药物显效时间相对较慢,不适宜和其他药物一起分析比较。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病死率较高的病症,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3]。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选择非常重要[4]。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肝功能和炎症情况作出评估,对治疗环境当中的各种不良反应作出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可以稳定患者的病情,并且能够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但治疗中的病毒变异可能引发重型肝炎成为治疗中的棘手问题[5]。

本研究中对抗病毒治疗早、意识强的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由37.82%降至26.51%,可见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等到抗病毒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死率的发生。本研究死亡病例中没有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病毒治疗没有达到临床疗效的患者占大多数,也表现出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需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该加强长期监护,预防患者发生和抗病毒相关的重型肝炎,对部分药物的选择和不同病程阶段的免疫不良反应也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建英,袁有斌,柳盛.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共识与浅见[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12(04):76-77.

[2]温帆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及展望[J].现代医药卫生,2011,05(10):54-55.

[3]张文宏,张舒.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终点探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13(21):67-68.

[4]陈锦,童福易.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J].抗感染药学,2011,10(03):55-57.

[5]李安碧,金生,刘维高.苦参素与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09(04):81-82.编辑/哈涛

上一篇: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现状及进展 下一篇:十二指肠异位胰腺并出血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