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时间:2022-06-25 08:59:14

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在知识学习、传递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视诵读的作用的。反观时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虽不能说是一片静默,但也是“沉默”得让人为语文的明天不无担忧。尤其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解词、翻译等,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然而作文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诵读却被抛之脑后。无人问津,即使偶尔为之也只不过是走个秀、过个场而已。

而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却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同时,高中教材中所选编文言文大部分是要求背诵的。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在现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诵读的重要作用,可以发现其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生诵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诵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二、引发兴趣。提升文学美学素养

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能通过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诵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

除此之外,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还有着加深文意理解、强化情感体悟、培养想象创造等多重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展开诵读呢?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诵读应注意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文言文诵读要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势必就要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文言诵读要加强读法指导

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少作一些空洞无物的“课文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

(1)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在文言文的课堂上积极做好以下两方面:

第一,善于营造文言环境。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营造一个环境,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沉浸在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中,而不要用翻译出来的白话文冲淡了文言的环境。课文理解尽量用原文,暂时不懂不怕,可以细嚼慢咽,慢慢地消化吸收。

第二,重视培养文言语感。在文言文的感悟、鉴赏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强与“白话”一翼的联系,借助白话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进入文言教学的领地。让二者彼此互为支持,紧密联系,进一步打好语言的底子,培养文言语感。

(2)对于学生的诵读指导上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遵守朗读文言语句的一般要求。许多学生和一部分语文教师,喜欢用近乎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文言作品,这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一般的文言表述,一是单音节词多,二是句子短,三是遣词造句的精微程度高,四是从内容到用语都远比白话难懂,五是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感。因此,朗读文言时,语速要更慢一些,抑扬顿挫的处理要更强烈一些,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一些。总之,要找到那种“文言腔调”。

第二,读出作品特有的语言风味。这是美读作品的普遍要求,可是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而变得难度更大了。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是具有一定差异的,且经典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由于作品是“文言”,今人读文言的机会较少,而且读得很粗略,所以往往不能从语感上体会出这种差异与个性,造成凡是文言作品语言,读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味儿的错觉。阅读文言文,应该结合作品仔细揣摩,得其真味,才能真正地将其美读出来。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把诵读当做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中的重中之重,把诵读当做文言文教学的支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唤醒教学自觉 下一篇:数字视频教学资源实用标准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