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5 07:16:45

思维导图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并结合应用型本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现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应用型本科 微机原理接口技术 微型模型机

0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但是这个课程中涉及了很多的术语、概念及原理问题,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对知识点不容易掌握。本文探讨根据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将思维导图引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中,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概念、通观全局的学习基础上将课程内容跟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学效果的目的。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Mapping)是由英国心理学家TonyBuzan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创建的。我们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发散性的,它通过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运用图文工具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人类是思维模式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思维导图就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工作。指定学习者通过培训可以将特定主题的知识信息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体现出来。每一个分支写着不同的关键词或者短句,加上色彩图像。通过画思维导图刺激热闹的两个半脑,让人思考、记忆、分析在发挥灵感的同时发挥出所有的潜能。

2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要有一个中心主题,主题需要具有延伸性。然后从中心主题出发,进行放射性联想。学生可以通过课本和网络以及参考书就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相关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通过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并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出。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教和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教和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有效资源的整合,建立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程的设计更系统、科学、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会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改变了过去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这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绘制思维导图,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印象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也相对教师主导的课堂要深刻的多。

教师在审阅学生思维导图作品的时候,能够掌握每个学生个体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了解其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教师更能在关注整体的同时关注个体,充分发展、挖掘学生的个体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3思维导图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相关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该课程以8086为CPU的IBMPC微型计算机为背景,主要介绍微型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汇编语言基础。本课程内容分三个部分: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系统的硬件软件组成、数据的表示方法和数制的运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概述、内存储器、输入/输出及接口;汇编语言,包括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的上机过程和程序设计。可以看出,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3.1教学设计和备课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站在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初期,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阅x章节的引言来初步了解微机原理接口技术要学的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寻找每个章节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形成思维导图的元素节点。

3.2教学环节中师生交换,共同学习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提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站在全书的角度,先建立一个微型模型机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丰富这个微机模型机的组成和并根据指令格式、寻址方式等方面内容的总结归纳让这个模型机运行起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既有全局性又能明晰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

3.3课后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做好了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就可以提纲挈领的复习。学习内容很容易被记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束语

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辅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其在更多学科的应用亟待我们去探索。

上一篇:浅谈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教学法 下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