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心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2-06-25 04:05:05

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心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学习,由此产生了大量网络学习小组、网络学习社群等组织,统称为网络学习虚拟共同体。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心理、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角度,分析网络虚拟共同体的心理机制层次。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心理;学习共同体

伴随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由于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沟通便利,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间的交流学习。在诸多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社交软件中,采用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课程实施载体正受到普遍关注,分析其心理机制对教育改革、学习方式创新必将有所启示。

一、虚拟学习共同体概念

虚拟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支持合作学习环境中,由学习者、助学者、共同任务等要素组成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的学习目标或任务的指引下,群体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而达到提升成员学习水平的一种虚拟学习实体。

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点是以网络技术为纽带,是在“虚拟条件”下的学习。虚拟学习的本意是指在电脑空间(cyberspace)的学习。这里是指应用多媒体、远程学习、网络系统和移动互联应用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跨越时间差异和空间距离,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学习。

(二)由于虚拟团队的成员往往比较分散,团队成员各自所在的网络可以给团队带来更多元化的信息,对团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

(三)虚拟条件下所提供的网络交流,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更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从技术上来说弥补了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距离产生的沟通不便。

(四)虚拟团队中的信任和承诺更难形成,虚拟团队发展到协同学习模式所花的时间也会更久也需克服更多的困难。所以虚拟团队学习比一般团队学习更复杂,其效能也更难控制。

三、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心理机制

(一)知识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合作学习。Vygotsky认为,儿童通过与更丰富知识的社会成员的合作对话中获得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问题解决策略。Daid Johnson 等人分析了378项有关独立完成和与人合作的成绩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半数以上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效果好,只有不到10%的研究支持独自工作的儿童有较好的成绩。合作式学习为什么有如此好的效果呢?原因至少有三点:(1)和他人一起活动时经常受到更多的刺激;(2)合作学习需要学习者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观点,并解决产生的冲突,这些活动帮助学习者更加仔细的检查自己的观点;(3)在与别人合作时,更有可能运用更高水平的认知策略,而独立活动很少产生。

(二)交流需求与动机刺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有归属和受尊重的需要。当归属感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会更容易产生更高一级的认知需要。在网络远程学习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处于分离状态,极易产生孤独感。通过建立虚拟学习团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吐露心声,感受别人的关爱、接纳和支持,归属感和受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网络交互下的学习主要依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水平,而虚拟共同体的内驱力有助于保持学习动机在一定的水平,促使学习者长时间的学习行为。同时,共同体内的虚拟奖励机制和竞争合作机制,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推动成员参与学习。

(三)分布式认知。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是一种包括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分布式认知观点认为,认知分布于由多个个体、工具、环境组成的较复杂的系统中。分布式认知被认为是连接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和人机交互的桥梁中的重要组件。由此可见,网络学习虚拟共同体是对分布式认知的有效践行,结合计算机、群体动力与社会文化情境,深度交互地影响学习。

(四)共享型心智。共享心智模型最早是由Cannon-Bowers和Salas在心智模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结构,它使得团队成员能对团队作业形成正确解释及预期,从而协调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团队作业及其他成员的需求。此后,Klimoski和Mohammed又进一步提出,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享的关于团队相关情境中关键要素(如有关任务、设备及工作关系等)的知识的一致的理解及心理表征。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享的知识结构,它可促进团队成员形成共同语言和对团队任务的准确预期,并使成员在工作中对问题的界定、对情境采取的反应、对未来的预期等均表现出协调一致性,从而提高团队效能。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打破了地域障碍,在更广泛范围内实现心智共享,从而较大地提升团队效能和个体学习成果。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有丰富的心理机制,适应于现代化学习需求,是合作学习和在线学习领域的新模式。我们应紧跟形势,从学习者、助学者、学习手段和交互形式等多角度审视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兴起,利用其优势促进教育发展,同时避免其劣势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努力为新时期教育心理事业开拓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涛,姜春霄,张艮山. 论网络远程教育中虚拟学习团队的构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报,2006,(11).

[2]张玮. 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研究[J]. 远程教育,2011.

[3]陶侃. 网络学习中的虚拟团队的形成与交互机制解析[J]. 现代远距离研究,2009,(4).

[4]唐宁玉,朱晓妹.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一个研究框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6).

[5]周国梅,傅小兰. 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 心理科学进展,2002.

[6]宋晔. 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虚拟学习团队[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3-19.

[7]胡峰. 虚拟团队的效能及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要素[J]. 人力资源管理, 2005,(8).

[8]Cannon-Bowers JA, Salas E. Cognitie psychology and team training:Shared mental model in complex system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 Miami,FL.l990.1-4.

[9]Mathieu J E,Hefiher T S,Goodwin G F,et al. The influence of shared mental models on team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 273-283.

[10]Marks M A,Sabella M J,Burke C S,Zaccaro S J. The impact of cross-training on team effectienes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3:3-13.

上一篇:长途汽车站休息区设计 下一篇: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