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业技术工人短缺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25 02:24:11

福建省产业技术工人短缺原因及对策分析

产业技术工人,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技能型工人。福建省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大型工业企业少的历史原因,产业技术工人相对较少,发展相对较晚而且基础较弱。2004年前,全省技术工人不足100万人,其中高级工5.8万人,技师5200人,高级技师仅137人。2011年,全省累计新培养技术工人46.6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 7.9万人、技师6955人、高级技师1523人。

一、当前技术工人短缺的原因分析

尽管福建省技术工人的培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2009年福建省用工需求中,无技能要求的普通劳动力供求总量达到425.5万人次,求人倍率为0.92,普工占劳动力供求总量的86.7%;有技能要求的劳动力供求总量为65.1万人次,求人倍率为2.0,占劳动力供求总量的13.3%。以上数据既反映了福建省产业水平还较低端,同时也反映出福建省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随着产业升级,福建省技工短缺和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之一。

2.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工作难度大

对人才需求开展测算是要作大量调研,需适当人力物力来做,且鉴于技能人才只是人才中的一块,再进行分类测算确也有一定难度。2009年,福建省许多产业提出调整和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都提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但短时间内难以对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做出预测。但人才培养方面,包括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由于没有大体的需求预测缺乏针对性。

3.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开始对技能人才培养增加投入,但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长期以来财政投入不足,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有明显差距。广东省和江苏省都提出打造制造业技能人才高地,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大技工教育投入。特别是广东省,把办好技工教育作为民心工程,2003年起每年省级安排2亿元技工学校建设专项资金,2008年起增加到每年3亿元,每年还另安排1亿元用于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强大的技工培养能力为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技能人才支撑。总书记视察了广东珠海技工学校,对广东技工教育给予高度评价。而福建省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对技工院校基本上只安排生均经费,很少安排教育专项经费。技工院校校舍、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相当普遍,造成技术工人的培养能力较弱。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打造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4.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认识仍有偏差,尽管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还有很深影响,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许多技工学校老师走村入户做工作还是难以招到学生就读技工学校。福建省处于珠三角、长三角之间,许多民营企业担心技能人才流走,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长远打算。企业职工职业资格证书与薪酬挂钩还相当困难。尽管各级政府建立了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但从总体上看,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待遇偏低,发展渠道窄,招不进、留不住等问题。

5.技校毕业生发展空间受限

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起点相对较低,就业率相对较高,往往还没有毕业就被“抢夺一空”。但是在就业后,发展潜力有限,薪资水平提高较慢,往往多年还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同期毕业的管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这极大地打击了青年学生从事技术岗位的信心。

二、如何突破产业技术工人培养“瓶颈”

1.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产业技术工人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企业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学徒培训、转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员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推动企业依法加大技能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职工带薪学习制度,宣传和落实培训资金直补企业等实施有效的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级酬挂钩”的分配制度,构筑企业职工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支持企业举办技工院校和职工培训机构,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紧密的企校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职工参加中职和技工院校非全日制教育。

2.加大产业技工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基地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工程,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着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强化岗位训练,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技能与岗位的衔接,保证实践时间和实训工位,并使之达到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使之较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与此同时,基地还应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当地主要产业企业员工培训、职业资格等级的认证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等提供优质服务,全方位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将设施设备先进、可以并愿意面向社会开展重点、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福建省大中型企业的培训中心,逐步纳入福建省公共实训基地范畴,财政在实训设备方面予以适当补助,推动依托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公共实训基地工作更扎实。

3.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

要以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基本办学模式,根据产业、行业和企业用人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定鼓励从企业引进或聘请专、兼职教师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职业院校参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对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职业院校,同级财政给予支持和奖励。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其职业能力,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建立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引导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研究适合高校学生技能鉴定的职业鉴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鉴定方式。

4.积极构建学历与技能互通的成长通道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率先在企业推动建立技能等级和学历同等的薪酬待遇。明确对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分别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标准,合理确定工作岗位和工资、福利等待遇。在学历教育方面,凡是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可参加非全日制中职教育;中职毕业后,可以参加函授学习,继续深造。2012年开始,福建省实行中职生免试入读高职院校的制度,优秀的中职生可以直接跨入大学校门。

5.树立技术工人领军人物形象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推进,福建省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要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名师带徒重要作用,建设有代表性的“大师工作室”,落实工作室的补助经费,并明确工作职责,发挥大师、名师的带徒作用。定期评选表彰“福建省优秀高技能人才”活动,并形成制度。

6.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作用

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全省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了“把竞赛工作做大做强,做出权威,做出品牌”的预定目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几年来,全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为依托、发动全社会参与的竞赛格局,这样既调动了行业(系统)的积极性,也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受到广大劳动者热烈响应。据统计,每年都有百万名劳动者参加各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有100万名劳动者参加各级练兵和比赛,大大提高了竞赛的社会化程度。对当年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职工推荐评选“福建省技术能手”,直接晋升技能等级。要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奖励和晋级面,充分调动了广大技术工人参赛积极性,促进高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脱颖而出,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在有条件的设区市推动形成常态性的技能竞赛,并使之成为品牌,建成设区市不同特色的竞赛平台。

(作者单位: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上一篇:风雨兼程创大业 下一篇:北京什刹海地区街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