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应用之我见

时间:2022-06-25 01:36:11

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应用之我见

插图是指附于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它包括科学性的和艺术性的两类。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大部分是文学插图,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插图的类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插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教学应用,我们要认清插图的不同类型,更好地把握各类插图的特点,让每幅插图各尽其能。

1.人物画像类

这一类插图以单个人物为主体画面,多是以真实照片、画像的形式呈现。图中人物的表情、样貌、衣着等清晰可见。不仅将作者的实际样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学生若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细节等,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人格魅力。

2.自然人文类

这一类插图是将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以照片或者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认为这一类插图是对文章内容的重要补充,采用这类插图,能直观地将所描绘的图像展现在读者面前,缩小了读者对描写对象的时空距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如我们在读沈从文的《边城》时,插图是两张旧照片,第一张是凤凰古城的旧址,第二张是边城的茶垌渡口。这两张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小说中描写的古城。

3.故事情节类

这一类插图多以手绘为主,是插图的作者根据课文内容,以极为细腻的笔法画出情节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动作。另外,插图有时会对人物神情进行刻画,让学生通过看插图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情节,从而更加容易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4.场景纪实类

这一类插图,多以写实的照片形式出现,有的是对历史场景的真实记载,有的是对事物的具体再现。这一类插图直观性较强,具有形象真实的特点。

二、插图的运用建议

1.运用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形象、直观,在课堂教W中借助插图进行新课导入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教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中,“蔡元培的像”这幅插图选择得恰到好处。由课文的题目可知,这是一篇演讲词,而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从蔡元培所戴的眼镜、整齐的衣衫,就可以感受他所处时代的气息。通过蔡元培严肃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那么以此来推断他所做的演讲势必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必然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运用插图突破重难点

语文中的一些内容,尤其是重难点,讲解起来比较困难。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但插图是文字有利的补充和注释,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语文教材主要以单元为单位来划分,每一单元的文章题材各不相同,其中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这类课文以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为特点,而学生在梳理情节,理清人物关系上会困难些,所以给这类课文配上带有情节的小插图,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插图将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牢牢记住了,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学生难以掌握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时候《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表就成了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加以使用,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依靠文字表达或者教师的讲解,学生很不容易理清人物关系,从而影响了对课文的欣赏。

3.运用插图锤炼语句

有些高中生的口头表达,常出现过于简单、混乱无序的问题。所以在写作时表达不清,甚至是无话可说。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课本插图,引导学生针对插图进行说话和写作练习。如《李清照词两首》中的插图,一扇窗前,卷起的纱帐,一个孤独纤瘦的女子望着窗外,窗外黄花堆积,这幅画很好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和词作凄凉的意境,教师请学生读词后再仔细观图,并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自己的观察感受,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运用插图训练写作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而现阶段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其中原因是学生在写作素材上缺乏内容。由于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和社会接触并不多,学生的生活过于狭隘,所以学生在写作时无米下锅。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其实插图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教师可利用插图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如记叙文训练可以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的插图,改编成小故事,要提醒学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去写。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在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造型来做文章,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再想想,他为什么穿成这样,穿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利用插图教授写作课时,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插图与学生的距离较近,有着较为明显的直观性,让学生不再无素材可写,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239400)

上一篇: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非主角” 下一篇:新闻采编人员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政治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