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渭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时间:2022-06-24 10:13:17

浅谈通渭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摘要:全面总结了通渭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E2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基本概况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20—2500米之间,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全县总面积2912.97km2,总人口47.1万人,农村人口42.36万人。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水资源总量10986万m3,其中自产水资源量9690万m3,入境水资源量1296万m3。河流按其归宿全部属于黄河流域,渭河、祖历河两大水系,有195条支沟及1325条毛沟。其中渭河水系总面积2818.9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9%,祖历河水系面积88.9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1%。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380mm,而水面蒸发量大于1500mm,水土资源不匹配,降雨偏少,有效性差,供需错位,造成十年九旱。总的来看,全县水资源贫乏,按自产水资源量计,人均210m3,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7、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且自产水资源总量中有2200万m3是难以利用的苦咸水。同时,还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通渭县共有中型水库锦屏水库1座、小(1)型水库大河滩水库和明尧水库2座、小(2)型水库康家屲水库1座,4个水库管理所分别担负着4座水库的运行管理和日常养护工作,为水库效益的发挥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来陈旧的管理体制已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水库、灌区运行及设施维护、水管人员管理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等,严重制约着水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2002]45号文)、水利部和财政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水办[2004]307号文)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47号文)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通渭县从2005年7月开始,利用近2年的时间,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制定完成了《通渭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县政府批复实施。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该县四个水管单位紧紧围绕管理人员分类、定性、定岗定编、经费测算及财政支付、水价改革、水费计收管理、分流人员安置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并于2008年7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在水管单位定性、定岗、定编以及经费测算方面

一是科学界定,明确水管单位性质类别。由于该县四座水库既承担防洪任务,又为农业灌溉服务,兼顾城乡群众生活供水,属于以服务性职能为主的综合性水库,依据国务院体改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的有关规定,结合水管单位实际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该县四座水库管理所均为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二是认真测算,全面完成定岗定编。根据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结合水管单位自身实际,在县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总额内完成了合理定岗和人员测算,并最终确定了水管单位的定员编制。改革前,四个水管单位共有职工129人,改革后,共核定水管人员107人,分流水管人员10人,按岗位类别来分,共有管理类人员32人,运行观测类人员62人,辅助类人员13人。三是依据标准,经费测算科学合理。按照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1998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和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通渭县对四个水管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进行了合理测算。其标准为:人员经费年平均按1.80万元/人计,其中公用经费(含社会保险费)年平均按0.34万元/人计;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锦屏水库按中型水库基准确定维修养护工作量,明尧、大河滩、康家屲水库按小型水库基准测算,灌区按8级标准测算,单价按当地现行价进行计算。

(二)在两项经费落实情况及落实渠道方面

通渭县按照工程承担的任务,严格核定公益性和经营性比例,公益性部分的正常经费由县财政负担,经营性部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由水管单位内部单独核算,统一管理。县政府将直接从事水库、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农田灌溉等公益性质的水管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综合预算。

(三)在管养分离方面

改革后,通渭县四个水管单位基本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设置岗位,逐步推行一人多岗,专兼结合,岗位趋于精简高效,管理人员逐步向技术型、年轻化发展,使水管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明显降低了工程管理成本,人员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调动了水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目前,全县水管在岗人员中,从事水库管理运行观测工作人员94名,从事农田灌溉及其它经营性运营人员13名。

(四)在人员分流安置及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方面

通渭县将四个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全部安置到了县水利工程公司第三处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生产或经营。各水库管理所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全部参加了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

四、问题及建议

虽然通渭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对照国家及省市的要求,还存在着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水价改革不深入以及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人员配备不合理、工程技术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通过加快实施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水管人员业务培训,巩固和扩大水管体制改革绩效,努力建设体制顺畅、机制灵活、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制度健全、队伍精干、效益充分的现代化水库管理单位。

上一篇: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山区水利设施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