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信仰主体

时间:2022-06-24 05:54:5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中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持续和深入传播的过程是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武器。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它的传播方式及深入策略也亟待更新。综上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存在及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和立场,结合现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权力;传播

人对自身的一种内在超越,就是所谓的信仰。这种超越既是对置身于生活中的"自我"的超越,也是对置身于理想生活或神性生活中的"抽象"的超越。在超越"世俗自我"与"抽象自我"、追求自身完善的过程中,个体或群体便借助各种媒介的勾连作用,达到与"终极自我"的一体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基础上的信仰,其影响与意义超乎寻常。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及其类型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体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或"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这样定义它为信仰主体,是因为究其深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概指要最终实现的理想目标的极度信奉和尊崇并以之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大体来讲,可以依据信仰者人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个体马克思主义者与群体马克思主义者;依据组织形式,可分为政党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马克思主义者;依据信仰方式,可以分为研究型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型马克思主义信以及综合型马克思主义者。

现代国学大师冯友兰从"境界"层面来解读信仰。"境界",指"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亦是"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意义"。[1]他认为人生具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在"天地境界"下,人们不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个成员而且还是"大全"的整体-宇宙-的一个成员,因而,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以是否有利于整个宇宙为根本出发点的;这种理解和自觉使他们在精神上处于超越尘世的人生境界。站在冯的角度来看,这些境界中"自然"、"功利"是人潜意识的状态,"道德"、"天地"才是人理应具有的生命状态,在本质上也应是人在哲学上所追求的两种境界,二者所趋向的终极目标分别是"成贤"与"成圣"。冯认为实现后两者最好的途径便是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因为唯有哲学教人认识和理解道德的关涉及其价值,人方始可能达到"道德境界",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

二、以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及自由马克思主义者为例剖析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

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简而言之,就是指信仰者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正式加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在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曾先后使用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等名称。而在其它国家,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罗马尼亚共产党"等。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般都要制定或修改与完善纲领及章程来阐明党性、宗旨和奋斗目标,以满足新形势、新任务下的需要。[2]

自由马克思主义者产生原因体现于多方面,不容易将其全部的原因整体举列,但从其整体分析,可归纳为四方面。一是主体的先天性;二是主体的后天生活经历;三是主体所生活的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四是信仰者缺乏成为政党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中介或桥梁。虽然自由马克思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多半是因为出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或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需要,不同程度地缺乏坚强的意志、严格的纪律性、无私奉献的精神或杀身成仁的勇气。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不乏品德高尚、将生死置之度外之士,我国伟大的文化革命将士鲁迅先生就是典型代表。

自由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政党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表面上看有无固定的正式组织相依托是其主要区别,但根本区别却体现在信仰动机上。可以说,追求"内圣"是自由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主要目的,而"外王"则是政党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主要目的。当然,"主要"并不是"绝对",自由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诉求"内圣"的同时也兼有"外王"的理想,政党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寻求"外王"的同时也内含有"内圣"的企盼。由"内圣"而"外王"或由"外王"而"内圣"不管如何变换,二者皆能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性之内,因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社会制度。换言之,"内圣"与"外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得到了真正统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由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一种隐性的群体,很难加以考察与量化,所以,本文在阐述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主体的变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影响时,主要侧重于政党型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即指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3]

三、我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冲击

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信仰心态上,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立场稍有模糊。这一问题一方面归于中国社会对待信仰采用实用理性的态度,另一方面可归于社会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而产生的弊端;

第二,信仰行为,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第三,信仰目的上,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存在较明显的功利意识;

第四,信仰方式上,马克思主义者宗教意识浓厚。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正常的自由,但是对于那些并非全民信教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同时信仰其他神灵或存有的作风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藐视与背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理想性、现实性与终极性于一体的信仰形式。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无需摧残身心、自我折磨,亦无需远离尘世、苦修苦炼,只需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事业为重,努力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

四、新时期巩固信仰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时间,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逐步实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接,这是一把双刃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也如同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所遭遇到的冲击与挑战一样,正在经历着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有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多次提出,广大共产党员同志要时刻坚定自己的信仰、时刻践行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这就内在的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二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89.

[2][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97.

[3]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郑晶晶(1989.9-),女,辽宁朝阳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上一篇:增强微小企业融资力度的政策研究 下一篇:赋予“新”角色 提升“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