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地域特色,更新教学理念

时间:2022-06-24 04:20:19

凸显地域特色,更新教学理念

【摘 要】校本课程建设是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校本课程应注重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建立学科与教师间的横向交流机制,形成丰富的课程形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正确处理教学中欣赏与创作的关系,使校本课程成为初中美术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学美术教育界对自身课程特质的认识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在众多关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中,开发体现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与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指出,美术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段表述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校本课程对于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美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学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文化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构成校本课程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以福州为例,在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里,著名的“三坊七巷”就遗存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坊巷建筑的活化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欧阳花厅”、光禄坊的“刘家大院”等都极具闽都传统建筑特色,在这片神奇的街区里,还诞生了众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这一切就构成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人文基础。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各类古建筑的外在造型与内部装饰构件图片,结合这些建筑的产生年代以及主人的身份和文化旨趣,编写《福州优秀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与人文》校本课程,充分发掘“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得视觉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校地处福州晋安区,本区内寿山乡出产的寿山石被誉为“国石”,是篆刻与石雕艺术的珍贵材质。福州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利用这种石材创造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寿山石雕,已经成为福州工艺美术一个杰出代表。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积淀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与丰富的工艺造型技法,是美术校本课程可资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将寿山石雕艺术欣赏纳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此外,我校附近还有福州著名的道教祖庙东岳庙,依然保持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宗教建筑艺术的好素材。

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教师就地取材、组织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现场体验、动手实践,提升美术欣赏与创作水平,加深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加强学科与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形态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美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学科和教师资源为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服务,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术创作领域已大量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利用校内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与信息学科老师合作共同建立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网站,收集相关美术资料,建立美术电子资料库,实现校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美术应用软件使用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学习美术。

美术校本课程还可以与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建立横向联系。比如学习地方工艺美术欣赏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还可以邀请本校历史教师为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传统的中国画家都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中国画往往都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充满了浓郁诗词意境,美术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课程中的视觉艺术欣赏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美术教师团队中的成员除了具有一般的美术教育能力外,往往还有各自的美术专业特长,有的擅长中国画,有的擅长西洋画,有的则在雕塑、摄影、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发挥不同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形成美术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助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率。

三、更新观念改进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三坊七巷”亲身感受闽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聆听古建筑专业和民俗学家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建设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到寿山石博物馆亲眼目睹“国石”的神奇韵味,深入了解寿山石艺术的悠远历史,到寿山石雕刻家的工作室参观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倾听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东岳庙,拍摄雕花石栏、大殿、壁画、神像等照片,倾听老人讲述有关典故。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运用画笔、相机等工具记录山水人文景观。

兴趣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源,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时尚喜好,发掘其中的美术教育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卡通漫画以独特新颖的造型为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所广泛喜爱,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卡通漫画形象作为人物造型学习的载体,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人物的比例、结构、线条方面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青少年普遍喜欢表现自我个性,美术校本课程可利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文化艺术节的机会,开展班级班徽、T恤衫设计比赛,提升学生校园活动的审美内涵。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作品的展示载体也得以极大的丰富,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限制,电子媒介成为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新型媒介,这也为美术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正确处理美术校本课程中“动”与“静”的关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需要学习者通过眼睛去感受作品的美感,即欣赏,这就是相对“静”的部分。同时,美术学习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动手参与美的创造过程,这可以视为相对“动”的部分。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校本课程中涉及大量欣赏性活动,依托校园数字图书馆,建立美术作品欣赏图库,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要使此类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与美术欣赏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欣赏对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美术欣赏真正成为愉悦学生身心,拓展知识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学习过程。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此类较为潜在的、静态的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更为动态的美术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对静态的欣赏性学习所累积的审美感受能力,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才能得以升华和巩固。我校以建立手工艺教室,配备了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方便学生进行各种(陶艺、版画、雕塑、等)美术造型活动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按照美术造型规律,开展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活动。例如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创设环境,给自己的居室进行装饰设计,开展文化创意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参与到美化生活的创造活动中去,增强对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调动本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成为美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文宇、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祁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东海县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