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课和讨论课教学

时间:2022-06-24 03:39:05

浅谈语文阅读课和讨论课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我现在就阅读课和讨论课两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做一探讨,希望同行指正。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阅读《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 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 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 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在讲解《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了关于敬佩教师的几幅画面(自制的课件):有名人敬师的,有少先队员敬师的,有战士敬师的……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敬师的原因。

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如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先出示四幅图画(自制的课件)即课前预习中的四幅画,让同学们找出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讨论,要求:找出文中的一个观点谈看法,必须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找出文中的观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有的同学举了伽利略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还有的同学举哥白尼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围绕“读书有害还是有益”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长知识,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的同学则认为:“读书能使人走向歧途,因为不好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两中不同的意见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诱发:读好书,如沐春风;读坏书,如饮鸩酒。这种课堂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娄山中学)

上一篇:浅议新课程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与学 下一篇:挖掘“源头活水” 构建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