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阿里农牧区实录

时间:2022-06-24 02:26:58

阿里是镶嵌在西部的一块神奇而遥远的土地,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壮丽的山河、深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夏末时节,我们从拉萨出发,驱车数千公里,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跋山涉水,穿越无人区,走遍阿里七县一镇,目睹了新世纪阿里的风采。本文记述的,就是我们在阿里农牧区的见闻。

古格遗址旁的致富带头人

经过长时间的奔波,汽车穿过漫长的自然奇观土林大峡谷,终于来到了古象雄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阿里最西部的扎达县。恢宏的古格遗址和震撼人心的古格文化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古格王朝是个发生在 1000 多年前的一个遥远的故事,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 21 世纪初叶的古格子孙的生存现状。

扎布让属于扎达县托林镇,是离古格遗址最近的一个村落。走进村子,一片青绿展现在我们眼前,成片的杨树高大挺拔,显示出勃勃生机。这在我们来扎达县的一路上是极少看到的景观。据了解,这个村子的村民在 1978 年以前还一直住在古格脚下的山洞里,搬迁下来之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位漂亮的藏族小姑娘领我们走进了居委会主任罗觉的家里,罗觉是扎布让村的致富带头人,曾先后被自治区、阿里地区和扎达县评为“青年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罗觉在 1993 年乡换届时当选为托林乡乡长,1999 年撤区并乡后,又当选为托林居委会主任。罗觉是这样叙述自己的经历的:“我1982 年退伍返乡后,从银行贷款 19000 元,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跑运输,收入可观,这就影响了本村的年轻人,他们也纷纷买了汽车,目前全村已经有大小车辆 9 台。村里贫困户较多,我们就组织共产党员给贫困户送去了牲畜和粮食,还组织村民为贫困户修建新房。在黄牛改良方面也做了一些事,以往本地黄牛产肉少,牛奶产量也很低,针对这些问题,2001 年开始,我们在地区畜牧局的帮助下,从日喀则引进了西门达和花白牛品种。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培育的改良牛。”他不断摸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通过几年的努力,札布让村已全部脱贫。这些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扎达县向全国、全世界敞开了大门,来扎布让村参观古格王国遗址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罗觉又看准了发展旅游业为群众增收的新路子,组织群众办起了酥油茶馆、饭馆和旅店,一个集民族手工业、纺织、饮食、民族歌舞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古格遗址的脚下起步,古格的子孙们正在创造 21 世纪的新生活。

孔雀河畔的白糌粑之乡

8月下旬,们从普兰县所在地出发,着美丽的孔雀河,到了河北岸的普兰镇细德村。一阵欢快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村子,村里的群众为庆祝又一个丰收年正在盛装载歌载舞。田野里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就是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立了头功的宝贝白青稞。白青稞是当地的一种优良品种,磨出的白糌粑又香又甜。村委会主任吉如次仁介绍说:“我们细德村播种白青稞,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以往,我们这里亩产最多只有800斤,通过科学种田,现在可达到1000斤,以前种白青稞是只供自己吃,现在不仅自己吃还打入了市场,原来卖青稞的价格是每斤0.7元,现在通过加工成糌粑,每斤可卖到1.5元。从2003年开始,我们扩大了白青稞的种植面积,现在,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400多元。今年我们还将建立白青稞种植基地和加大黄牛改良力度,增加牛奶产量,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在村里的水磨房,我们见到管理人员土登,他正在磨房里磨糌粑。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里现在有10个这样的水磨房,水好的时候,一台水磨一天能磨出200斤糌粑来。这里磨出的白糌粑已经销往普兰县和整个阿里地区,同时出口尼泊尔。我们走进了一户村民家,这是一套宽敞的房屋,精美的绘画,吊顶、铺着木地板的大客厅,令人赞叹不已。五羊牌的音响和海尔牌洗衣机也格外显眼。进入阿里之后,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有着瓦蓝色情调的民居。女主人欧卓玛看到我们进了屋,赶快端上香喷喷的酥油茶,滔滔不绝地和我们拉起了家常:“细德白糌粑原来只自己吃,现在进入了市场,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我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买手扶拖拉机的人。家里的电视机、电话、洗衣机、VCD、电动酥油桶等,应有尽有。现在,我们村40多户人家都买了手扶拖拉机和各种家用电器。”

为了美丽富饶的明天

世界驰名的日土白绒山羊已经成为日土县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近年来,随着白绒山羊的不断推广,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为了解决畜牧业发展与草场承载量的矛盾,日土县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来保护植被,这在当地是个新鲜事。日土白绒山羊的主要特点是羊绒又软又细,加工以后很暖、很轻,是世界上最细的羊绒之一。但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很大,国内外都很关注,县里各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加强草原建设,如设立网围栏限制山羊总量、加大出栏力度、加强人工种草等。现在全县的白绒山羊已经占到全部羊群的 60%,下一步将达到 70% 。当地干部和牧民懂得了发展也要看草场的载畜能力,以草场承受能力来确定载畜量,不盲目发展,实行科学养畜。为了了解群众饲养白绒山羊和保护草场的情况,我们又驱车60多公里来到了日土县日松乡德如三村,很远就看到了一片雪白的羊群。在多吉次珠家,这位朴实的牧民牵着一头可爱的白绒山羊和我们聊起来:“我家有400多只白山羊,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低,现在不仅生活稳定,而且银行有存款,每年总收入能有2万元。”

我们在采访时看到,多吉次珠家的这个牧业点已经不住帐篷,而是住上了用土坯盖起的房屋,有3间屋子,大间是全家人聚集的地方,家俱一应俱全。多吉次珠的女儿一身城里人打扮,如果不是在这偏僻的放牧点,很难想象到她是个牧羊姑娘。多吉次珠家共有5口人,去年光是山羊绒和皮子就使他家增加现金收入18000多元。今年他原想多养点儿白绒山羊,但是县里为保护草场限制了各家的发展数量。多吉次珠说,我们明白保护草场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要继续增加收入,我们就要在提高白绒山羊质量上下功夫。”

多吉次珠的话很有代表性,为了美丽富饶的明天,日土县群众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这对地处偏远的日土农牧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班公湖畔的小康示范村

日土县多玛乡乌江小康示范村位于美丽的班公湖畔。还没进村,就看到了迎风翻滚的金色麦浪。村子里整齐划一的29栋平房错落有致,不少房子门前都停靠着手扶拖拉机或卡车。我们在村子里转了几圈却很少看到有人在家。原来,大多数村民都去放牧或到田间劳动了。在村子东边的麦田里,我们好不容易才看到了一位农民,他叫索朗多吉,家里有210头牲畜,白绒山羊一年的收入在8000 至9000元左右。他说,原来的房子很破,现在搬到新房子了,每人一年收入有1500元,家里也有了手扶拖拉机。不仅房子好了,大家也讲卫生了。我们又来到一位名叫平措次仁的家中,小院挺宽敞,向阳面镶满玻璃的大客厅足有50平米,地板是用印花瓷砖铺的,我们进屋时正碰上平措次仁的妻子在拖地。落座后,平措次仁便滔滔不绝地谈起他家的情况:5年前,我拿出了3万元开始做生意,同时买了一辆东风车跑运输,现在年收入有2万多元,去年盖了这套新房子。从平措次仁家出来,在村口我们又遇到一位叫次仁巴里的村民,他把我们带到自己家中,让我们看他正在内地大学上学的儿子的照片,满怀喜悦地说:“我们村里的孩子在内地上学的有好几个,我家有3个小孩,一个孩子在咸阳民院上学,我希望他毕业后回来建设家乡。”乌江村村委会主任索朗旺堆告诉我们,这个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光是去年就新盖了80多间新房。全村每家每户都有太阳能,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90% 以上的小孩都上学了。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促进了当地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乌江村的群众自筹资金在县城建起了自己的乡镇企业,村里的小商店已有7家,还有部分群众准备自筹资金建苗圃。临走时,村委会主任还告诉我们一幕难忘的情景: 2003年国庆节,村里自发举行了升国旗仪式,有6名村民穿着统一的迷彩服,在国歌声中升起了村里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全村300多名群众参加了升旗仪式。

加布新村牧民的喜悦

加布牧民新村建在阿里地区革吉县革吉镇的县城西面,几十栋整齐的房子在公路边引人注目。过去,这里的55户牧户都居住在100公里以外的游牧帐篷里,他们搬到加布新村已经3年了,现在的生活有些什么变化呢?今年57岁的仁青是3年前从游牧帐篷搬来的一户牧民。提起定居,他的话可多了:搬迁之前,我家住在牧区,天气冷,风雪大,交通不便,看病困难,孩子无法上学。搬迁后小孩可以上学,牧民也能在这里开商店。仁青特别告诉我们,搬迁后,人住到房子里,脸变白了,上医院也方便了,身体更健康了。仁青的妻子罗嘎高兴地向我们介绍着家里四间房子的安排:老俩口住一间,两边各一间是大儿子和小儿子的,还有一间放东西。她说,现在全家人再也不用挤在一个帐篷里了。旺杰镇长给我们介绍了加布村搬迁的情况,加布村2001年搬迁之前,群众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增收缓慢。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2001年国家投入124万元,建了1680平方米的房子,一户有一至两间房子,面积有 35平方米。搬迁后,经济发展加快了。现在搬迁户有107户,350多人,2万多头牲畜。离县城近有很多好处,牧民可以利用沿街建房的优势,把畜产品变为商品。牧业和副业结合起来后,牧民的生活生产起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牧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大部分群众家还有了电视、电话等。由于交通便利,村里的大部分孩子都能上学,有些孩子还能到拉萨或内地上学。我们还了解到,加布新村的牧民们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吉珠就是从新村走出来在县城做生意的一位牧民。他在县城的主要街道上开了一家日用品百货店和一家“高原茶馆”,我们来到他家的商店时他又出去忙生意了。吉珠的妻子说,他家开商店有4年了,刚开始时投入近3万元,现在本钱有10 多万元,从拉萨进货,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在革吉镇地毯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我们看到加布新村的村民贵桑正跟同伴们一起织卡垫。她说,“我学这个技术有3年了,最近又在镇上培训了两个多月,现在我们编织组有5 个人,以后还要增加。编织品卖出去了不少,收入也可观。搬迁之前没有见到过织卡垫,搬迁后,我的致富愿望实现了。”

走出贫困的盐湖乡

天刚朦朦亮,我们就从革吉县城出发了。穿过茫茫草原,中午时分,到达阿里地区远近闻名的富裕乡――盐湖乡。当地有个说法,把这里叫做革吉县的“小香港”。由于盐湖乡地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走进革吉县有名的富裕户白桑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他的3个孩子。老大扎松说,他父亲到拉萨做生意去了,走了有两个多月了,家里生活不错,一年有10万多元的收入。在和孩子们聊天时,我们才知道,原来白桑不久前又买了一辆丰田4500高级越野车,这次是到拉萨跑旅游了。说起白桑的脱贫致富史,盐湖乡党委书记单增是最清楚不过的。以前,白桑一家人口多,属于贫困户,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他开始做起生意,当时本钱只有几百元,后来从朋友那里借一点,银行贷一点,先在运输、百货批发上下手,艰苦经营,逐渐富裕起来。他富起来后不忘村里的贫困户,经常帮助他们,还为发展教育出钱出力。现在他除固定资产外,流动资金有80多万元。曲旺是盐湖乡与白桑同时富裕起来的牧民,他从1983 年开始做生意,当时只有500 多元的本钱,后来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 刚开始时他只经营一些小商品,现在已经有100 多万元的资金,先后买了大小汽车5辆,下一步他打算盖两幢楼房,在乡里开一个大型批发店。

盐湖乡党委书记单增告诉我们更令人高兴的消息是,像白桑和曲旺这样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富裕户,在盐湖乡一共有8户。

“西诺加油站”的故事

海拔4300米的改则县是阿里东三县中历史悠久的一个大县,县城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非常热闹。我们的司机普布师傅正停在“改则西诺加油站”加油,一打听才知道,西诺是改则镇一户富裕起来的牧民。我们找到了在加油站的西诺,这位中年人身材不高,敦厚朴实,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我是改则县玛米乡的一户牧民,当时我家有3口人,牲畜只有70几头(只),1993年开始我拿出 2000元做起了买卖皮张的小本生意,1993-1996 年期间我的经营本钱扩大到4、5万元,又做起了销售日用品、收购皮张等生意,后来买了拖拉机和汽车,搞起运输,建加油站、建出租房,还承包工程。现在总资金达到200多万元。”西诺盛情邀我们去他家坐坐,他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路旁他的出租房。走进他家院门就看到宽敞的大院里停着崭新的丰田4500,还有大型挖掘机、拖拉机等。一进屋就更让我们耳目一新了:镂空雕刻精致的大藏柜上摆着4个同样工艺雕刻的小藏桌,既可做装饰,又实用,卡垫后面木制雕刻的靠背足有一米高四米宽,很是气派。屋里还有空调和冰柜等现代家用电器。西诺富了,可他还一心想着帮助镇上的群众致富。改则镇党委书记次仁多吉介绍说:“西诺原来是一名普通牧民,改革开放后,他做起了小本生意,现在年收入达20多万元。 2004年,除他自己收入可观外,还带领贫困户增收 30 多万元,对我们镇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西诺说,我富了主要靠政府的好政策,我要带领贫困户一起进入小康社会。”

阿多就是一位受到西诺帮助的牧民,交谈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2000年西诺带我外出打工,当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 2002 年开始,西诺带我做生意,我的收入达到近2万元。现在我家的生活过得很好,目前家里存有6万多元现金。”在离开改则县前,我们还了解到,西诺今年又跑来了新项目,当地群众有80多人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建设,每人日平均工资可以拿到50到60元。为了使群众能及时、足额拿到工资,每月他都是亲自把钱发到乡亲们的手里。

措勤县的希望之光

措勤县是阿里地区,也是最高的县城,海拔4700 米。严酷的生存环境给这里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措勤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在艰苦奋斗的同时,把这片土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发展教育成了全县关注的大事。这几年措勤县的“普六”工作在全地区纯牧业县中一直名列前茅。走进措勤县整齐漂亮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园,学生们正在做早操。我们看到一位身着牧民服装的母亲牵着两个孩子来上学。这位家长名叫日琼,她说:“我有3个小孩都在上学。我自己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但我的小孩不能没有文化,我要让我的孩子多学点知识,使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前途。”班主任老师本琼介绍说,“我承担着一年级的教学和生活任务,班里有70 多名学生,他们都来自牧区,其中还有3名弱智儿童。他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饮食起居我们都要认真关心和照顾。”面对记者,孩子们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丹珍江阿说,“我是六年级学生,我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内地中学。”索朗顿珠说,“我来自达穷牧区,上学后学到了很多在牧区学不到的知识。我有4个兄弟姐妹都在上学。”从这所学校毕业又回到这里任教的老师次仁在内地上了中学和大学,毕业以后主动要求回到这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牧民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阿里的这些发展和变化尽管在内地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这一切变化却是发生在中国的最西部――遥远的阿里高原! 半个世纪前,那里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极其贫穷落后的地方。今日世界屋脊的屋脊,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化。这些来自阿里的最新信息,是藏民族历史进步的缩影,它使我们听到了前进的脚步声。

上一篇:朗卡乡的农民老板 下一篇:藏地的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