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模糊到栩栩如生

时间:2022-06-24 12:34:11

从形象模糊到栩栩如生

心灵的距离

吃过早饭,儿子因为接到一个电话慌忙出去了。眼前的一幕让母亲感到不安,她不知道这些天儿子怎么了,老是心神不安,常常接到一些电话后匆匆往外跑,她心里萌生了一种冲动。

过一会儿,母亲轻轻踱进了儿子的房间――已经很少进入的一间房。房间的摆设还是老样子,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和一个椅子。母亲惴惴不安地打开了抽屉,抽屉里没有什么东西,一个笔记本,几封信,几张女孩的照片。信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多是笔友的信。她的眼光触到了日记本,便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它。里面记的只是些琐事,她不安地合上了日记本。

儿子回来了,进屋后又兴冲冲地跨了出来,狠狠地盯着母亲,母亲低着头,默不作声。儿子转身回房,“哐”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几天后,儿子又出去了,母亲再次走进儿子的房间。她看到儿子的抽屉上了把锁,顿时心凉了半截。她想退出去,但是一想起那些莫名其妙的电话,于是她伸开手去拉抽屉,锁竟然没有锁上,母亲屏住呼吸,用颤抖的手打开抽屉,抽屉里一片空白。

母亲的心顿时空空如也。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构思很新颖,立意也很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子女的隔阂。但文中的人物形象却有点模糊,性格不是很鲜明,让人看了之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文中的主要人物母亲的形象就不突出,作者没有把母亲忧郁和失落的情感刻画出来,这样就导致了本文的情感不浓,也给本文的得分打了个大大的折扣。我们在写作时,可用细节描写来展示母子二人的行为和心理,以突出他们当时的做法和感受。这样,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升格指津

我们在作文时,特别是写人的作文,必须重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是对事物发展中某一细微事实(事态)的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可以分为动作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肖像细节描写等,如巴尔扎克刻画“守财奴”葛朗台临死之前的一个动作细节:当法器出现的时候,文中写道,“他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因为法器是金镀的、银镶的;神甫让他亲吻十字架上的基督圣像,他却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占为己有。这个细节描写就有力地刻画出“守财奴”葛朗台的贪婪形象,他竟然至死都那么贪婪,也正因为贪婪送了他的命。可见他为财而活,为财而死,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细节描写显示文章的真实性。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写“我”的父亲,并没有着力去描写父亲的肖像、神情等,而是抓住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不惜笔墨去具体而细致地刻画:父亲是个“胖子”,走平路尚且“蹒跚”,却要“爬上那边月台”,只见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的样子”,买到橘子回来过铁道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攀”、“缩”两字,把怎样爬月台写得何等细致,可看出父亲是怎样地爱自己的儿子!这样的细节,使文章显示出感人的真实,因此,《背影》也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二、细节描写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文章要能感染读者,必须要生动。一篇作文若写得没有文采,干瘪无味,引不起阅卷老师的注意,那绝对不会有好分数。而作为一篇记叙文来说,要出文采,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少不得的。哪怕就是一篇小文章,也要在细节描写上不吝笔墨。请看鲁迅先生的著名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前后两次掏钱的细节描写就十分精彩:

文章开头写孔乙己在一片嘲笑声中不予理会,自顾自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然后“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子,既能对酒店掌柜表示他付钱一文不少,自己是读过书的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

而到后来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生活更艰难,因而只能是“摸出四文大钱”,又因为人又矮了半截,够不上柜台,只能放在小伙计手中,神情也很沮丧。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情节需要,又充分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

心灵的距离

吃过早饭,儿子接到一个电话后便一声不响地出去了。

“这孩子是怎么了?”母亲望着儿子的背影,疑惑地想。这些日子她总觉得儿子怪怪的,常接到一些电话,然后就往外跑,“莫非是发生……”母亲的心头掠过一片不安的阴影。

禁不住疑惑的驱使,母亲悄悄地进了儿子的房间。房间里没有多余的摆设,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母亲轻轻地走到桌前,打开没有上锁的抽屉,抽屉里摆着一本精致的日记本、一叠信和几张照片。母亲先拿起照片和信,几乎每张照片上都有一个可爱的女孩,信则是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多是笔友的信。母亲叹了口气,放好了信和照片,又将手伸向了日记本。在手指与封面接触的一瞬间,母亲像被烫了一样缩了缩手。她本不该看儿子的日记,可是当想起与自己交流越来越少的儿子,她咬了咬牙,打开了日记本。日记只记了几页,多是学校里发生的事。母亲匆匆忙忙地看了几页后,便慌忙放好日记本。

傍晚,儿子回来了,进屋后不久便急步冲出来,盯着母亲,眼睛几乎要冒出火来。母亲低着头,装做没看见,转身忙其他事去了。儿子转身进了房间,“砰”的一声重重地关上了房门,母亲被震得一惊。那天,儿子没有出来吃饭。

过了几天,儿子又出去了。他刚出门,母亲便悄悄地走进儿子的房间,远远地便看到抽屉上新装了一把锁。她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呆立在那里。刹那间,母亲觉得有一股强烈的电流通过全身,将她的心击穿。她痛苦地感到,那把锁锁住的不是抽屉,而是一扇门――门里是儿子,门外是自己。母亲心头生出一丝莫名的惆怅,想退出去,但当她想到了那些莫名的电话、照片……他毕竟是孩子啊!于是她伸手试着拉开抽屉。突然她听到冷冷的一声“哼”,她惊得跳了起来,回头一看,儿子正斜靠在门口,不满地望着她。母亲只觉得背后凉飕飕的,脸上却有点发热。她慌乱地低下头,喃喃地说:“我想来……想来……帮你收拾……房间……”儿子打断了她的话:“我只是回来拿一下东西。”说完便转身走了。母亲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

又过了几天,母亲在确定儿子已经走后,再次走进儿子的房间。抽屉上的锁还在,却没有锁上。母亲屏住呼吸,用微微颤抖的手打开了抽屉――里面什么都没有,一片空白,连一张小纸条也没留下。

母亲的心顿时如同抽屉一样变得空荡荡的。

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如关于母亲的描写:“轻轻地走到桌前”,“母亲像被烫了一样缩了缩手”,“她咬了咬牙,打开了日记本”等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既关心孩子,又怕引起孩子误解的左右为难的母亲形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读来生动感人。关于儿子的细节描写也很突出,如“盯着母亲,眼睛几乎要冒出火来了”,“‘砰’的一声重重地关上了房门”,“儿子斜靠在门上”等句生动地展现了处于青春期儿子的心理特征。

延伸训练

你能说说下面一段话有什么不妥之处?请指出来并修改。

我睡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见爷爷正在灯下为我缝书包。爷爷面前放着许多小布块,他手里拿着针,正一针一线地缝拼那些小布块。他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煤油灯也不太亮,他只好凑近灯缝着。忽然,他的手被扎了一下,他立即把手指放在嘴里一吮,随后吐出血水。他还不时地把针尖放在头发上擦擦。爷爷脸色憔悴,额上布满了皱纹,穿着一件补过多次的黑色大棉袄。

…………

第二天早上,爷爷送我去上学。他拿出拼成的“百衲”书包,对我说:“孩子,我们家困难,你爸爸一人在外工作,工资又低,这书包你将就用吧。你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个三好学生。”

温馨提示

上面两段文字有以下不妥之处:

一、人物的肖像描写流于一般化。如“脸色憔悴,额上布满了皱纹,穿着一件补过多次的黑色大棉袄”,用来形容任何一个贫困老人都适合。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现实生活中,人各一面,面面相异。肖像描写必须突出所写人物区别于一般人的特征,才能使读者看出一个具体的人,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切不可脸谱化。

二、语言描写不符合人物的身份。

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作为心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鲜明标志。会写文章的 人,不仅善于捕捉描写对象的闪耀着个性特征的语言,而且要写出最能反映人 物身份和文化素养的语言。例文中的爷爷是乡村中不识字的农民,他虽然家庭 贫困,但希望孙子能上学,能念好书,他的话反映了这种心情,可是“困 难”、“刻苦学习”、“三好学生”这些词语有些斯文,不符合不识字的农民 身份。

三、动作描写没有注意到性别特征。

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思想、性格的重要根据,要善于描写人物富有性别特征 和性格特征的行动。小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爷爷在灯下缝拼书包的情景:“…… 手被扎了一下,他立即把手指放在嘴里一吮,随后吐出血水”,“他还不时地 把针尖放在头发上擦擦”。这些细微动作只适宜形容妇女,用来形容老爷爷就 显得别扭,而且虚假。

妙手回春

我睡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见爷爷正在灯下为我缝书包,灯光映 着爷爷黑瘦的脸,他额上布满皱纹,两腮微瘪,头戴马虎帽,身穿补了许多灰 色补丁的大棉袄,腰间扎一条腰带,腰带上斜插着黄烟袋。桌上放着许多碎布 块,爷爷手里拿着针,凑近煤油灯,一针一线笨拙地拼缝那些小布块。突然, 他的于指被针戳了一下,他撩起衣角,包住于指一捏。他还不时把针尖放到棉 鞋底上擦擦。

……

第二天,爷爷送我上学,他拿出拼成的“百衲”书包,对我说:“虎子, 我们家就靠你爸爸一人拿工资,难啊!这书包你就将就用吧。你要听老师话, 好好念书,要有出息。”

上一篇:赵静雯习作 下一篇:月亮照着你 月亮照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