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时间:2022-06-24 09:01:44

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来组织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成了课堂高效率的前提。在认真研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及杜郞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之后,我结合本县教研室推广的“三环六步”教学模式,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先学”还是“预习”都是课堂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效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充分,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学习目标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是增效减负的最大着力点。“减负增效”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要以学生为本,聚焦课堂,扎扎实实地落实每一项工作,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学习时间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充足有效的课前准备。

那么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要彻底转变观念。从构建高效课堂的高度去认识教学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只提倡预习,而能踏踏实实深入下去,落到实处的学生课前预习并不理想,总是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课前准备可有可无,结果课上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效率无从谈起。由单一静听式传统课堂结构向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转变势在必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针对性精讲,师生互相质疑,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上,课堂教学才会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其次,要备好教材。做好课前准备要求教师要精心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课文中的旧知和新知,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科学设计预习提纲,制定分层次的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并根据教学所需准备或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等。

其三,要备好学生。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教师要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规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程度,预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应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准确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筛选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多少要根据个体特点既要客观又要灵活。

要做到这些需要先做到几点:1、教学生学会读书。教会学生预习之前必先指导学生会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要做到三边:⑴边读边记,划出重点和不理解的地方。⑵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⑶边说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论中的关键词是什么?2、教学生学会思考。预习课中学生要养成一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和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

第四,要指导好预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预习中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高效的学习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预习方式。如讲读课的预习最好是安排在正课上。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预习提纲和练习进行预习,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亮出的闪光点,以便在上课时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表扬。除了给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教师也要精心组织好自学,加强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而自读课的预习我常常是安排在自习课上或课余时间。这类预习要大胆放手,全面放开让学生唱主角。对于一篇自读课文的预习(包括朗读课文、解决字词、划分段落结构、整体感知、对语句的初步赏析)以及课后复习巩固测验(课文背诵、文言文重点字词含义的理解、重点语句的翻译)以及名著阅读均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正确的掌握得更牢固,不太准确的会自觉修正反省。这就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第五,要面向全体。语文课堂教学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与,绝不能是仅仅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课前准备时,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项分层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能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特长,又能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学习发展的机会。

第六,要评价监督到位。教师松一尺,学生松一丈。学生的学习如果离开检查就会产生惰性。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的预习动向。如批改预习练习。通过批改预习练习,教师可以摸清学生预习情况的底数,为课堂上突破重难点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师生互相要严格监督,杜绝过分依赖参考书和资料的现象,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参与,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正是有效地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过程。通过指导、监督、检查、鼓励学生的预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的光照下,教师有效的课前准备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情感的渴望和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们心灵的火花,让语文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做好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使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品味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愉悦是我的教学理想。为此,我在不懈地努力着。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 下一篇:以技能展评为抓手 构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