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6-24 06:42:02

关于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摘 要】 诗歌是优美的语言艺术,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教师的语言修养、课前导入、诵读以及文本解读等方面对诗歌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诗歌教学 诵读涵咏 诗歌解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最美的语言便是诗歌。优秀的诗歌往往有着音乐性的语言,栩栩如生的意象,真挚复杂的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意境。学生在学习、理解、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德熏陶,心灵获得了成长。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语言修养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基本前提,优秀的教师其语言应该是一种武器,是有力量、有精神的。教师上课既要有描述性语言又要有分析性语言,并且其比重应依据文本内容而灵活调整。讲到《再别康桥》时,其语言应是浪漫、优美的,讲到《沁园春·雪》的时候就要慷慨激昂,教师语言的速度、节奏、声调起伏、乃至表情都会对学生的理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加强其语言修养,使其语言更富感染力,更有形象感。

2 课前的导入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要趣味无穷不跑题,要简洁扼要不拖沓,要与内容相关不枯燥。教学时可以用关于诗人的小故事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讲诗人和两位友人为何喝酒的故事;也可以用诗人相关的诗导入,增加学生的积累,如在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可以讲到海子的《麦地》;还可以用诗中相关的事或物导入,对课堂上的理解起到铺陈的作用,如讲《雨巷》时,可以用诗中的丁香花导入,讲丁香花的颜色、性格等等。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要切记不要流于形式,忘记了导入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

3 以诵读为本

叶圣陶先生是注重美读的,诗歌的教学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涵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中的情、诗中的境。因为很多诗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然,这种读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有方法,有目的的去读,在这一点上程翔老师就做的很好,在《将进酒》的教学中,他进行诵读示范,当诵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其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自然舒展的动作,给人的感觉仿佛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降,冲击着每个听者的心灵。这样的范读,使学生对诗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要让学生自己反复吟咏,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就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变诗人的抒情为自己的抒情,体会诗中的韵味、意境,并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

4 关于诗歌文本的解读

诗歌文本的解读是一堂课的核心,好的教学形式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但是若没有一个好的文本解读,那所有的形式都会化为泡影,都是无用之功。一个教师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能力,是其语文教学能力的标志。好的语文教师一定有其对文本独到的理解。

4.1 关于作者和背景。现在有些语文教师在对文本的讲解时过于注重对诗人生平事迹的陈列,而忽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要知道诗人是当时的诗人,我们要把诗人还原,要把诗还原。关于诗人的介绍,我们要注意几个细节问题。首先,对诗人的介绍一定要抓住重心,点出几个关键时期、关键作品就可以,不要机械的罗列一些没有必要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当然如果能把诗人介绍用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那将获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在介绍历史背景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诗人、联系全诗,而不要脱离这个支点,宏观的历史背景更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使学生对诗的体会不至于浮于表层,例如在讲杜甫的《登高》时,对杜甫的介绍就不要简单停留在杜甫是诗圣,杜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这样浅层的问题上,而要讲杜甫这个人,讲杜甫的思想境界,讲安史之乱,这样才会增加全诗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使学生的理解更有深度,要知道诗人的品质与境界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2 关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对文本的解读要遵循整体——过程——整体的思路。

首先,要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这是学生学好全诗的基础。诗歌是有其悠远深邃的意境的,课前教师对课堂气氛的渲染,对感情基调的奠定,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全诗的整体感知,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如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要奠定下全诗苍凉凄苦,冷落暗淡的感情基调,如果没有整体感知,直接“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这样逐字逐句的讲解则会肢解全诗的意境,因为“枯藤 老树 昏鸦”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寂寥、昏暗的,而“小桥 流水 人家”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新、自然、惬意的,如果不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进行界定,很容易使学生对全诗形成模糊的理解,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是要呈现其过程而不是把解读的结果、教参上的参考直接搬到课堂上来,是要与学生共同分享这个过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讲这首诗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而是要带领学生一同感受、体验这首诗,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是要从过程入手分析诗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以及“归去如何”,让学生自己从这过程中体会到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田园的向往。

诗的整体与过程是靠要其细节支撑的,只有整体没有细节,学生对全诗只有种模模糊糊的感受,只有讲细节,才会使学生对诗的理解有深刻、独到的体会。如在讲杜甫的《登高》时一定要对“艰难苦恨繁双鬓”进行讲解,诗人到底是如何“艰难苦恨”的,四个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每一个字都流露出诗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例如“恨”是诗人的怨恨还是愤恨,是家恨还是国恨,是仇恨还是其他什么,细节的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它使学生对诗的理解有着支点,而不至于空洞模糊。另外,我们在讲诗的细节时,往往关注的都是实词,而忽视了那些虚词,如在《死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到了“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等,而对于这首诗虚词的运用很容易就忽略了,如“这是”、“不如”、“也许”、“再让”、“让”、“那么”、“又算”、“不如”,从这些虚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语气从决绝到缓冲再到决绝的这个过程,如果不给学生讲到这,学生可能不会体会到。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要过度,不要每字每句都解读的很细,因为诗歌本身就有模糊性,有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因此字词的讲解不要脱离语境,不要过于繁琐。

最后,诗歌教学决不能停留于诗歌文本的细节和过程分析,细节是为了整体,过程是为了提升,在细节分析的基础上,要重新回归全诗的情感、主题,要让学生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对全诗的理解,加深自己的体验,再次感受全诗的魅力。

总之,诗歌是我国文学里的一朵奇葩,经典诗歌有着永恒的生命力,诗歌的教学有着其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教师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对诗的理解有高度,引导有高度,学生对诗的思考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我们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不要抱着功利性的态度,不要想着一定要让学生从诗歌中学到什么,而是要相信诗歌的魅力,相信诗歌的力量是无穷与无形的。总而言之,诗歌教学最好的原则就是“多意会,少言传”。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等.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9

上一篇: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