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24 04:48:58

浅谈读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作用;训练

一、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通过师范读,生反复读,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 ,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三、读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以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

四、朗读有利于讲普通话

朗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讲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指导朗读时,针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播放音乐与之同步,使读与赏并驾齐驱,收到了良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课文时,音响中奏响了轻柔、婉转、缓慢、袅袅回萦的乐曲,学生从声音里领略到了桂林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其境,入其神,真正体味咀嚼到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采用音乐手段“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世界,不仅起到了朗读指导的作用,同时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实现了“导行”激情的统一,强化了语音感。

五、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上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最佳合作时机 下一篇:给小调皮多一点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