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4 12:43:05

科学化开发旅游资源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从旅游资源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三个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概括;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有序;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伟”、“幽”、“秀”、“古”、“浓”;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和特尔菲法;资源价值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策略包括改善软硬条件,优化旅游环境;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依托黄河风情线,彰显城市山水风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策略兰州市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急剧下切穿城而过,造就了相对齐全的地貌和植被类型,并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历史上,兰州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最为强烈的地区,曾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和“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条铁路和西兰、兰郎、甘新、甘川等8条公路干线,将兰州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成都等周边省会城市和莫高窟、九寨沟、沙湖、青海湖、麦积山等著名景区紧紧地联系起来,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以及皋兰、榆中、永登3县,国土面积1.3万km2,2002年末人口300.9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6.78亿元,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仅次于西安居第2位。但同年旅游收入仅7.63亿元[1],远低于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均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在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和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1资源类型多样新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将旅游资源按等级体系由高到低依次分为3大景系、10大景类和98个景型[2]。对照这一系统,我们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归纳(表1)。可以看出,兰州市旅游资源3大景系齐全,10大景类中占有7项,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3个景类;人文景系包括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3个景类;服务景系包括旅游服务1个景类。在98个景型中有46个,其中,属自然景系的12个,属人文景系的31个,属服务景系的3个,分别占26%、67%和7%。进一步细分,全市共有256个资源单体,其中,属自然景系的有70个,属人文景系的有152个,属服务景系的有34个,分别占27%、59%和14%。可见,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1.2空间分布有序兰州市旅游资源遍布5区3县,但又相对集中于市区[3](图1)。全市可分为特色鲜明的7个旅游区:城关综合旅游区,以五泉山、白塔山为代表;七里河民族风情旅游区,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族居住区和清真寺为代表;西固工业旅游区,以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兰炼、兰化厂区为代表;安宁高教文化旅游区,以师大、交大、农大等高等院校为代表;红古观光农业区,以草莓和西瓜种植基地为代表;永登生态怀古旅游区,以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鲁土司衙门为代表;榆中和皋兰生态旅游区,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隆山和什川生态旅游区为代表。从市区来看,城关区既是兰州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又是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有五泉山、兰山,北有白塔山、徐家山,南北滨河路绿色主轴带上依次分布着中山桥、亲水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等景点,同时,市博物馆、西关大清真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特色景点也分布在该区主要交通干道上,全市涉外旅行社、三星级以上宾馆也主要集中于本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从市域来看,兴隆山、吐鲁沟、青龙山、什川、鲁土司衙门等景区环绕市区分布,且都在一日游的车程之内,从而大大拓展了兰州市的旅游空间,有利于塑造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1.3美学特征突出兰州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可用5个字概括[4],即“伟”、“幽”、“秀”、“古”、“浓”。“伟”是指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境内大部分地区以石质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线条伟岸粗犷、视野开阔;丘陵层峦叠嶂、此起彼伏;“幽”是指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林海苍茫,曲径通幽,生物种类繁多,品种珍稀[5]。“秀”是指兰州市倚黄河而建,黄河不仅供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河上大桥飞横,两岸柳树飘摇,增添了不少南国秀美风光。“古”是指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西汉时设金城郡,东汉时为“丝绸之路”重镇,唐以后为西北“茶马互市”总站,清时设甘肃行省,成为甘肃省会,漫长的人类文明在兰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浓”是指回族风情浓郁。兰州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以回族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深刻。2002年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达126967人,其中回族9836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7.4%[1]。84座极富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寺遍布市区,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建筑语言。每到礼拜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身着民族服装,纷纷到清真寺祷告,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牛肉面、羊羔肉、手抓等穆斯林餐饮久负盛名。因此,整座城市体现出浓郁的回族风情。图2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1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和特尔菲法等[6]。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11],选取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3个评价综合层,文化价值等10个项目评价层和历史文化价值等11个因子评价层,建立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图2)。依据评价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其中,rij表示对于Rk而言,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i,j=1,2,…,n),一般用数值1,3,5,7,9标度两指标相比前者相对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它们之间的过渡情况,后者相对前者的重要性用标度值的倒数表示。通过专家学者对所发放调查问卷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旅游相关部门专家3名,高等院校专家6名,科研机构专家2名),得出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从而得到判断矩阵。RkR1R2……RnR1r11r12……r1nR2r21r22……r2n.......Rnrn1rn2……rnn

2.2权重及结果分析对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各评价层指标的权重值(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综合评价层面,资源价值权重最大,为0.639,说明资源价值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尤以文化价值最为突出。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循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根植性脉络,努力展现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环境要素权重次之,为0.243,说明环境要素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景点组合状况和环境容量大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大,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接待条件权重最小,为0.118,说明其对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再好的旅游资源,没有一定的接待条件做支撑,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因此,不断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开发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兰州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3评价及结果分析在确定了旅游资源中各因子的权重后,采用专家征询法为所有的景点按5个等级赋分,81-100分为“很好”,61-80分为“好”,41-60分为“较好”,21-40分为“一般”,0-20分为“差”,得到每个景点的评价得分。然后利用公式T=∑WiFi计算出每个景点的资源评价值(Wi表示i评价指标的权重值,Fi表示景点i的评价得分,T表示资源评价值),并将得分在40分以上的景点列表显示(表3)。由表3可以看出,评价值在40分以上的旅游资源只有24处,数量偏少,得分整体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24处主要旅游景点中,属人文景系的18处,属自然景系的6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价值明显高于自然旅游资源。从行政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关区,达11处,其次是七里河区和永登县,各有3处,再次是安宁区和榆中县,各有2处,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各有1处。这一空间分布格局导致其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突出城关区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自然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具体而言,黄河两岸集中了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园、白云观、西部欢乐园等5处,南北两山集中了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兰山公园、华林山烈士陵园等5处,其余景点分布则相对分散。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黄河和南北两山为重

3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3.1改善软硬条件,优化旅游环境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到目前还未开展过全面而系统的旅游资源普查,也尚未编制全市层面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丰富的旅游资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首先应在旅游资源系统普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黄河风情线为纽带,沿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将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明肃王墓等东线景点,石佛沟、永靖刘家峡、炳灵寺等南线景点,关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苦水玫瑰基地等西线景点,青龙山、引大入秦工程、景泰黄河石林等北线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其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等级,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宾馆、饭店并不要求豪华,但必须使旅游者感到周到、方便。增加中川机场的航线航班,打通兰州到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绿色通道,开辟到周边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交通专线,提高兰州旅游的宏观可进入性。第三,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目标,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打破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官员化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景区建设和综合治理,改变一些景点仅开门售票而不提供任何服务的现象,并在主要景点景区设立现场投诉点,及时处理游客各类投诉事件。加强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3.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

兰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都市,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水融、交相辉映,是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首先应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如曾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250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化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都一度引起过世界的轰动,而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代表马家窑文化的最早打击乐器彩塑陶鼓、对解读断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汉简、宋代青瓷堆塑瓶、鲁土司的盔甲等珍贵文物,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可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将其充分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其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重放异彩,体现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建设一批新的景点。吸取黄河母亲、水车园等景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合理选址,精心设计,早日建成丝路博物馆、兰州大剧院、中华国心园、兰州科技馆、黄河文化馆、黄河奇石馆、兰州国际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多重文化和整体形象。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兰州为我国的地学和物理学研究中心,在沙漠、冰川、冻土、高原气象、重离子加速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一直居国际前列,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可结合沙尘暴防治、南极科考、航天试验等主题,开发各种形式的科技旅游项目。第四,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兰州的《丝路花雨》、《西出阳关》和《大梦敦煌》等歌舞,太平鼓、刻葫芦、泥人等民间艺术,《读者》、《丝绸之路》等优秀刊物,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兰州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外向型旅游业的发展。

3.3依托黄河风情线,彰显城市山水风韵

兰州“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国内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黄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南北高山耸立,河中岛屿罗列。因此,有山有水、山静水动、山高水长成为兰州最为突出的景观特征。紧临黄河两岸规划建设的南北滨河路,作为城市东西向的主干道,一方面将各具特色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通过数座跨河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城区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南北滨河路两侧宽十几米的绿化带,以及沿路修建的中日友谊亭、儿童公园、平沙落雁、丝绸古道、黄河母亲等景点,构成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的风景旅游带,是目前国内最长和最有代表性的滨河风情线。因此,应紧紧围绕这条黄金旅游带进行景点布局和建设,彰显城市的山水风韵。一是加强黄河风情线的景点建设,以独具匠心的公园、小游园、亲水平台、雕塑小品、路标路牌、灯光广告丰富风情线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性化的书报亭、休息桌椅、公厕等设施,展现风情线“万木笼荫遮玉路,长天黄水剪鳞波”的美妙画卷。二是注重水景与桥景设计,保护水质,疏浚河道,积极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如有惊无险的黄河漂流、豪华气派的游船观光、惊险刺激的水上体育运动,以及古老而传统的羊皮筏子摆渡等,从而将“一河两带三绿廊”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三是继续加强南北两山绿化,形成“青山锁大江,白浪下长桥”的壮观景象。并对皋兰山、兴隆山、九洲台、徐家山、五一山、白塔山等绿化较好的山体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建楼堂馆所,美化周边环境、使其成为会议、娱乐、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

3.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

“好酒还怕巷子深”,尽管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源、客源和地缘优势,但由于宣传滞后,很大程度影响了兰州市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为此,首先应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出版印刷精美的中英文旅游手册、导游地图,录制发行主要景点的风光片,经常性地举办旅游专题节目。组织精干的创作班子,将兰州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优美的风光,通过小说、话剧、电视、电影介绍给广大的国内外读者和观众。其次,大力培育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能使旅游者全方位地感受到节庆活动的美好与快乐,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播和异域文化的吸收。因此,积极培育反映兰州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独特民俗的节庆活动,对提升兰州旅游形象大有裨益。第三,组织专门的促销队伍,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机构的交往,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主要旅游景点设立促销点、广告牌,以扩大影响,招揽游客。第四,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博览会,拓宽会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者、参展商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不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州统计局.兰州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55~63.

[3]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2,178~241.

[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评价[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85~290.

[5]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9~243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8-71.

[7]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38.

[8]ChoiWM,AndrewChan,JaniceWu.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ssessmentofHongKong’sImageAsATourist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9,(4):361~365.

[9]陈传康等.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21-130.

[10]宋玉祥,崔丽娟,张毅.内蒙古兴安盟旅游资源评价[J].地理科学,1997,(2):171~175.

[11]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造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3):90~97.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企业控制技术改造工作意见 下一篇:物资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